■本报记者 周鹤琦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两城同创”的宣传标语;整治现场,则是一派和谐景象。如今,漫步马路街街道各处,整洁有序的街巷社区、彬彬有礼的辖区群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几多艰辛,几多收获,脏乱差已成为历史,老城区正焕发青春。魅力马路街,因“两城同创”而更加美丽。
“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两城同创’不仅是一场突击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谈及街道美丽蜕变的秘诀,马路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耀彬坦言,年初以来,马路街街道以市、区统一部署为“指挥棒”,立足久久为功,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创建长效管理机制,注重抓日常、抓长效,以“两城同创”促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在长效创建劲风下,马路街街道实现了文明、卫生比翼双飞。
探索长效机制
催生创建新动力
9月1日一大早,文化路南段的农贸市场像往日一样喧闹,但曾经的拥堵与杂乱却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人来车往、通行顺畅。
“本以为是一阵风,没想到动真格了。多年‘肠梗阻’,终于变通途。”在市民乔先生记忆中,低矮的铁皮房摆在路两边,流动摊又“吃”掉半边路,道路几乎被挤成“一线天”,行人和机动车只能艰难通行,是文化路南段多年的样子。依托“两城同创”,这条拥堵多年的道路将整洁有序、畅通无阻长久定格。
马路街街道地处中心城区,是全市商贸聚集区,含5个社区、10条街道、5个专业市场、4917家商户、820户“七小”门店、99个老旧小区,漯河火车站、汽车中心站坐落其中,管辖地域广,基础条件差,人流量大,游动商贩多……是“两城同创”的重点区域,素有“漯河创建看源汇,源汇创建看马办”之说。
为切实改善辖区环境,马路街街道相继开展了城市管理综合提升行动、环境卫生清洁行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物业服务全覆盖、违章建筑集中拆除等系列活动,辖区脏乱差现象得到遏制。
整治难,巩固整治成果更难。一个个突击战的背后,马路街街道也面临整治后出现反弹、市容市貌“很受伤”的尴尬局面:老旧小区保洁广受诟病,“七小”整治不尽如人意,店外经营屡禁不止……如何破解长效管理瓶颈,巩固已有创建成果,马路街街道大胆创新,寻求治本之策。
年初以来,马路街街道痛定思痛,在认真总结创建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全市“两城同创”新形势,响亮提出“建立新常态,寻求新突破”的指导思想,不吹“季风”,不搞运动,立足于机制创新,坚持“三个结合”,建立“五项机制”,做到标本兼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坚持“三个结合”,即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整治与管理相结合、工作与奖惩相结合;建立“五个机制”,即网格化管理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问题限时办结机制、考核奖惩机制,进一步激发“两城同创”新动力。
主道靓小巷美
文明卫生成常态
9月1日,建新路50号巷农机公司家属院内,绿树苍翠,水泥地面干净平坦,居民安荣仙在门前悠闲地择菜。“原来地面破烂不堪,污水横流,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到处是泥水,门都不敢出。”看着眼前的美景,安荣仙不禁露出了笑容,“‘两城同创’劲风吹过来,俺小巷焕然一新,有专人每天保洁,生活在这里终于有幸福感了!”
主道靓小巷美,文明卫生成常态,是马路街街道“两城同创”长效机制层层推动下取得的丰硕成果。
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老旧小区物业全覆盖基础上,马路街街道打破政府包揽的形式,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两家社会物业企业参与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通过政府补贴、市场化运营,让辖区老百姓都能享受到贴心周到的物业服务。
实行问题限时办结机制。马路街街道成立问题处置中心,对上级交办案件和自身巡查出的问题,逐一分派到各网格或专业科室,按照规定时间办结,并及时上报处置中心予以销号。
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城管、环卫、工商、食安、卫生等职能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创建问题,对各网格长进行业务指导培训,适时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对违规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打击态势,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实施创建长效机制,换来街道全新面貌。辖区文化路、八一路等曾经的“肠梗阻”路段现在畅通无阻;11个老旧小区容貌大变,光鲜示人;一大批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出行难题,铲除了城区“脏乱差”的根源。
干群齐心协力
个个都是战斗员
每天早上六点,交通路以东、团结路以西、八一路以南、湘江路以北区域,都会准时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叫陈俊霞,是马路街办事处环卫站站长,也是马路街街道1210网格长。在所辖网格巡街,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她每天的“必修课”。在陈俊霞的努力下,垃圾不落地在其网格内已成为众多群众的自觉行为。
在马路街街道,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百姓,大家都是撸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为巩固创建成果不懈努力。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