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8日,漯河日报社与陕西泾阳京众康茯茶(集团)公司正式签约,成为该公司在漯河市茯砖茶的总经销商。为了加深读者了解茯砖茶的历史文化、独特魅力、养生功效等,漯河日报社派记者专程赴泾阳对茯茶的前世今生、制作工艺等进行了采访,写出了一组系列报道,即日起陆续刊登。
■文/图 本报记者 郭勇睿 齐 放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秦川八百里,泾阳出名茶。陕西是神农开创五千年茗饮之风的地方,陕西引领了举国茗饮风气之先,陕西创制了无与伦比的绝代茶具,陕西是创制中华第一贡茶的地方,陕西更是创制中华第一茯茶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名茶指的就是茯茶。茯茶不仅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茶叶品种,更是最早具备规模化、标准化的手工产品。
日前,本报记者专程来到茯茶原产地——泾阳,揭开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泾阳茯砖茶的神秘面纱。
陕西京众康茯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永骄傲地告诉记者,泾阳作为茯砖茶的加工制作发源地,有着近千年历史,也是历史上唯一的茯茶加工制作基地。201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确认了“泾阳茯砖茶”的历史地位。
茯砖茶是泾阳人首创发明的。自汉朝张骞出塞打通古丝绸之路开始,泾阳就是川茶、湖茶销往西北牧区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茶叶主要是黑毛茶(也叫引茶,清时改为票茶,属官茶),古时交通不便,茶道主要靠马驮船载。自加工包装后,才沿古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欧洲。在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不经意间发现加工之茶长出“金花”,也就是冠突散囊菌,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
茯砖茶因出品于陕西泾阳,古称“泾阳砖”;因其效用类似土茯苓,故称“茯茶”。据史料记载,茯茶在泾阳出现是北宋神宗熙宁年(公元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约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前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至西安,安吴有名的大财东赶到西安拜见,当时所带土特产中就有泾阳茯砖茶。因发音关系,慈禧误听为“福茶”,福气之茶,后来就有了“福茶”之说。
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因销往西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过泾阳的茶叶量不断增大,所以茶叶的运输问题凸显。为了缩小体积增加运输量,茶商在黑毛茶运抵泾阳后进行改装、改制,用手工制成块状,因像砖块,故称“砖茶”。后发现砖体内生长有“金花”,同散茯茶一样,故又称“茯砖茶”,后定名为“泾阳茯砖茶”。制作成砖茶后,销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及中西亚各国。
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1921年,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感动地说:茯砖茶800多年来,一直是官方调控“茶马交易”,官方称其为“安边茶”。又因大力支持革命军,堪称“安国茶也”。
“明清民国时期是泾阳茯茶的鼎盛时期,当时仅泾阳一地就有86家茶铺,每年经营茶叶300吨至500吨,分销西域、俄属各地。”陈永说。新中国成立后,在工商资产改造大环境下,咸阳通过公私合营,对县内老茶行、茶店进行改造整合,成立了泾阳县人民茯砖茶厂。当时,泾阳生产的“人民牌”“红星牌”等茯砖茶享誉西北。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决定撤销该厂,把茯茶加工制作地转移到湖南安化。从此,咸阳茯茶的加工制作停滞近半个世纪。
虽然茯茶在秦地一度消失,但茯茶的文化和工艺仍流传于泾阳民间,这为后来泾阳唤醒茯茶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