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新建近700个农村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天蓝地绿水清是漯河不懈努力的目标。目前,我市城市绿地率3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平方米。沙澧河风景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体育公园,沿河的生态休闲景观带已成为漯河的一张靓丽名片。
改革新动能: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发展活力更加强劲
这五年,是漯河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更加强劲的五年。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用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出台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持续发力。
——实施城市建成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退二进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大胆创新思路,完善城市“两改”政策,有效解决拆迁难题。
——强力推进城市公交改革,优化城市公交线路,配置新型节能环保车辆,树立城市公交新形象。
——在全省率先回购商品房作为公租房,出台购房补贴政策,推行“公转商”模式,促进住房消费,加快商品房库存消化,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我市还积极走出去,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引进一批重大项目。
民生新福祉:聚焦民生改善、社会事业更加进步
这五年,是漯河聚焦民生改善、社会事业更加进步的五年。
“安其居,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二五”以来,我市向人民群众送上社保、教育、安居、文化等“惠民大礼包”:
——新农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参合率达到99%。
——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全面提高。
——城市低保标准每月45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月22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每年3800元,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高157%、120%和70%。
——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7.8万套,为7.3万户低收入家庭圆了安居梦;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2亿元,帮助4.6万户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区医院病房楼和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扩)建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用。
——新建214所幼儿园、12所中小学,4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保持万人以上,职业教育活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一项项民生工程实施,一件件民生实事办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回眸过去的五年,漯河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展望未来的五年,漯河又将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