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五年累计募集善款5729.1万元,孤儿、精神病、贫困学生救助已形成品牌。
五年来,我市还建成(巩固)福利彩票投注站265个,累计销售福利彩票7.17亿元,共筹集社会公益金2.13亿元,市级留成4942.9万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成为我市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设立民政仁善基金,设定漯河慈善日,固定开展慈善救助。
双拥优抚:唱响军民鱼水情深曲
漯河作为革命老区,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五年来,市民政局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双拥工作屡创佳绩,我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唱响一首首动人的军民鱼水情深曲。
该局持续开展优抚对象“送政策、送帮扶、送温暖”活动,2015年底,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比“十一五”末增长110%;“十二五”时期,退役士兵专项稳定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军烈属、伤残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优待抚恤金或生活补助社会化发放,每年定期调整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为各类优抚对象按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金1.87亿元;把优抚对象纳入相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等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优抚医疗全覆盖;累计培训退役士兵3916人,安置退役士兵1435人(自谋职业1054人),培训率和安置率连年位居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出台双拥工作综合性政策规定,我市连续五次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实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程,对全市三个烈士陵园进行改造,烈士公祭活动引领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新风尚;完成市、县级光荣院提质改造,保证每县光荣院都有50张以上床位;积极推进军休干部服务管理社会化,完成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任务;完成军转站拆迁,即将开工建设新站。
社会管理:彰显以民为本大情怀
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骨干部门,市民政局树立现代民政理念,走在以民为本、精细治理的前列。
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完成第二轮市级边界、县区边界联检任务,建立界管电子档案。完成《2012—2030年漯河市地名专项规划》,实现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社会组织管理完成登记体制改革,实现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登记在册社会组织254个,注销75个。强力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和执法监察,首次完成第一批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探索建立党政干部在社会组织任职备案制度。启动2013—2030年社区服务、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开创性地把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探索建立社区党建、社区事务、物业管理“三位一体”社区建设新模式,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一批示范单位顺利通过省厅验收;城乡社区换届工作顺利推进,换届风气明显好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理财制度全面落实,“4+2”治理模式全面推广。
加快建立健全保障基本、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基本殡葬费用全免,推动了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加强殡葬行业行风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开展市民公祭活动,生态文明治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创新机制:为民政发展注入新动力
创新是国家战略,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民政实践的必然要求。市民政局千方百计把创新理念植入全局干部脑海中,把创新思维融入民政日常工作中,为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认识和把握民政工作规律以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市民政局面对纷繁复杂的业务事项,把民政工作进行归纳,形成“四个体系、一个机制和一个基层基础”的新格局,使整个民政工作线条清晰、一目了然。同时,创新特困群体保障工作,创新民政基层基础工作,创新民政工作监督管理模式,创新民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民政信息化建设;以创新破解低保准入制度难题、破解养老投资和政策落实难题、破解涉军稳定难题、破解慈善工作难题。
立足全市“两城同创”实际,该局把民政双拥、儿童福利、慈善、社区建设、殡葬改革和烈士褒扬工作与文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促进民政事业同步发展。
该局还从“一老一少”着手,做好群众最关心的养老和儿童福利等工作,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推动全市民政工作不断上台阶。
情系万千百姓,让民政工作成为社会真情涌动的生命线和保障线,漯河民政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人间大爱,把“一切为了民生、一切为了发展”诠释得淋漓尽致。
起点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局长戴友良表示,在新一轮开拓进取大潮中,全市民政工作将以市七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赶上和超过全国平均保障水平、努力把好事办好”为根本目标,坚持以新的理念推进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兜底服务保障作用,突出主题,在民政服务设施建设、民政事业筹资能力建设、民政工作网络建设、民政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民政系统政风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实现新作为,为构建和谐漯河、幸福漯河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