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文姣
临颍县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始建于1958年,时为临颍县新一中,占地18亩,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随着时代的变迁,几度易名后,当年的临颍县新一中成为今天的临颍县实验小学。
现在的实验小学占地50余亩,面积13526.7平方米,设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千余名,教职工近200名,拥有特级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19人,县级骨干教师30人;中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高级教师118人;专任教师169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占89%。学校拥有教学楼3栋,综合办公楼1栋,微机楼1栋,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体音美室、多媒体教室等一应俱全;理科教学仪器、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等均达省定二类以上标准。如今,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备一流,是一所大规模的现代化全日制六年制小学。
历经变迁 破茧成蝶
实验小学建校之初,第一届新生只有一年级的两个教学班,1962年有了三级六班的规模。1968年,学校校舍因驻军占用停办。1972年,驻军走后,学校恢复办学,设置初中部、小学部,初中部两个年级4个班,小学部5个年级级10个班。1976年,学校增设高中部并更名为临颍县完中,校舍扩建后占地25亩,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1979年春,学校高中部并入县二高,学校更名为临颍县车站学校,设初中部3个年级6个班,小学部5个年级10个班。1992年8月,学校初中部迁出,小学独立设置。2002年9月,学校更名为临颍县实验小学。
历经5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实验小学终于化茧成蝶。在全校二百多位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规范化管理,现代化设施,科研型教师,成果型质量”的奋斗目标,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让改革出成果,以竞争谋发展,凭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策略,坚持“科研兴校、特色办学、民主管理、开拓创新”的办学举措,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各项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漯河市义务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13~2015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基地”、“漯河市示范性小学”、“省校园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第二届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市级文明单位”。
自主培养教师队伍
集体教研成效显著
一流的教育必须由一流的教师来支撑;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不高,关键在教师。质量不是压出来的,而是师生共同奋斗出来的。学校以民主作风集众人智慧,以热忱服务育团队精神。校长苏全岭说:“我们县级学校不可能像大城市的学校那样把全国各地的名师吸引过来,但我们可以自己培养。我们想方设法建设一流的教师团队,因为这是学校能否办好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实验小学发现,教师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就是集体教研。实验小学的集体教研细化到教师的备课、讲课、课后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连作业批改也有专门的记录检查细则。每周五下午放学后以备课组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是实验小学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
今年,学校还推行了一种新的听课方式——校长点课。每次听课前四十分钟,校长通知教学校长听哪位老师的课,教学校长通知执行校长,由执行校长组织本级同科目教师听课,教学校长、执行校长、教研组长陪同校长听课。形式多样的讲课、听课、评课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
育人先育德
成才先成人
苏全岭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孩子将来过得更幸福,让孩子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这个方向引领着我们去做对孩子一生幸福有益的事情。所以,育人是核心,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幸福的人很重要。”正因如此,实验小学一直将“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作为教学的第一智慧。
为了让全校学生懂得感恩,2015年9月10日,实验小学把教师节当天定为学校“感恩日”。一年来,全校围绕感恩这个主题开展了办手抄报、手工制作爱心卡、书写感恩寄语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还为学生们制订了《实验小学“绅士、淑女”基本规范及行为准则》、《实验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00个细节》、《实验小学道德行为规范手册》,并开展了《学生礼仪行为规范手册》学习活动,通过开展“财富之星”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践行手册中的各项要求。
回首是层峦叠嶂,放眼是万水千山。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实验小学的师生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工作还有一定的不足。今后,他们将在传承中寻发展,在改革中获突破,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