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根蒂
“杨过提起右首第一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再看那剑时,见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确是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拿起长条石片,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被郭芙斩断右臂后,与神雕居荒谷,在剑魔独孤求败埋骨处的剑冢,见到的第一把剑。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武侠”二字都不会陌生,对很多中国男人来说,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个武侠梦。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武侠文化无疑已经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中,构成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也影响着历代士人才子的行为和文学创作,从两汉魏晋到元杂剧、明清小说中都能隐约看到“侠”的影子。近代武侠小说家更是不胜枚举,我独爱金庸的武侠小说,而“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联中之书,我独爱《神雕侠侣》这一部。
有人认为,武侠不就是打打杀杀的功夫片嘛。而当你细细品读过金大侠的武侠小说,品读过这部厚厚的《神雕侠侣》后,一定会纠正自己的一孔之见。舞刀弄剑,那都是表面功夫,深层次的是侠之义、侠之情、侠之悟、侠之得。
杨过在谷中见到的第一把剑,是独孤求败初入江湖时使用的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涉世之初,他仗剑“与河朔群雄争锋”,锐不可当。初生牛犊不怕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靠的就是这把锋芒,才能劈荆斩棘,在江湖上站稳脚根。
但年少必然轻狂,其刚猛尖利,往往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独孤求败此时武功比起少年时,自然精进了许多,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却也难免在纷乱的江湖里变得模糊。这是三十岁前人的正常表现。误伤义士的来龙去脉书中没有写明,但我们能够从中得知,金庸是想要传递给读者一个人生哲学: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有些诸如“误伤义士不祥”的错,不堪回首,痛定思痛时羞愧难当,唯有“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弃剑”其实就是否定,是觉醒,是他心智渐趋成熟的开始。
独孤大侠留下的第二把剑是一把重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而且杨过“见那剑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更圆圆的似是个半球,心想:此剑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灵便?何况剑尖剑锋都不开口,也算得奇了。”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同一个概念,世界上最好的声音是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大自然博大精深,将自己融入进去以后,有声就是无声,有形就是无形。清时傅山论书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指出书法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依此延伸开去,重剑看似蛮横,有失灵巧,其实就是一种拙,一种大巧。
持此重剑的独孤求败横行天下,无人可及。而春风得意之际,想必也渐悟了“武侠”的真正意义。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静下心来,开始注重起精神层面的修为。重剑便是这个时期独孤求败心境的最佳解读,也是金庸对于不惑之年人生的最佳解读:举重若轻、沉稳老成,外圆内方、裹锋前行,胸中尽丘壑、腹内藏锦绣,虽无利刃,亦可斩奸除恶,行侠仗义,而行走江湖,能修练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就离侠之大者不远了。
第三把剑是一把木剑,杨过拿起时剑身剑柄均已腐朽,独孤大侠留言“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四十岁之后迈向天命之年,阅历渐丰,名利纷争渐成浮云,心智已全面成熟,同时武功修为也渐至化境。剑只是他外化的一个形式,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段誉所使的六脉神剑,可以将气息合聚一处,称之为剑气,人剑合一,摘花飞叶皆可伤人。此时,那些外在的东西一点一点放下,追求的是内心的淡定与沉着,顿悟的是“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的人生真谛。
金庸笔下这三把剑,其实就是人生的三个境界。王国维对人生与求学问也有一个精辟的解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三境界从立志、奋斗、到成功,偏重的是如何获取功成名就的三个阶段。
《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的三剑三境界,其实暗合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表现了追求成功过程中顿悟的所得所失,从“凌厉刚猛”少年弃疏狂之剑,到“大巧不工”,最后的“无剑胜有剑”,偏重的是放下与坚守,让后来拜剑之人明白习练功夫、更需修身养性,此所谓“德艺双修”。
明白了三境界中的利弊得失,就需要解决如何扬长避短、完善自我的问题。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时心智不成熟,往往被世界的光怪陆离之色相迷惑,容易犯错,需要谦虚谨慎,练就一双慧眼,看清自己,也看清精彩世界背后的东西;壮年时,拼劲十足,易陷入争名夺利漩涡,要克制自己的逞强斗狠,学会敛足而行;而不惑之年后的余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要看透、看淡,要懂得舍得,舍不得人间虚荣繁华,放不下江湖的功名利禄,就不可能有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从而达到人与剑的统一。
杨过终是取了那把重剑,去闯荡江湖,行侠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