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熊勇力
图/本报记者 王晓东
“报告中提到‘支持漯河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试点’,这是对漯河这些年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充分肯定。对漯河来说,这也是我们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机遇,与我市生态宜居名城建设的目标是吻合的。”1月18日,省人大代表宁雅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市应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积极推进这项试点工作,把漯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望得见树、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名城。
宁雅秋认为,国家开展“城市双修”试点的目的是促进城市转型发展,防治“城市病”。漯河这些年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夏天一遇暴雨,一些地方就会形成内涝,城市变成“海洋”;市区道路通行能力差,上下班等出行高峰时段拥堵严重,缺少停车位;违法建筑治理难度大并时有反弹,城市景观受损等。这些都是城市“生病”了,需要防治。
宁雅秋说,“城市双修”试点是省政府对漯河探索城市转型发展的殷切期待。开展城市“修补”工作,要动员全市人民积极参与,进行一次“城市病”大排查,切实把影响城市形象、影响宜居生活的问题找出来,进行分类梳理,研究修补对策,细化成具体的工作,落实到责任单位,下大力气加快修补步伐。只有这样,漯河才能逐步由“粗放”变得“精细”,变得更加人性化,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城市。
宁雅秋建议,生态修复方面,要做好“水”文章,充分借鉴沙澧河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漯河全流域内河水系进行规划,建设有影响力的“中原水城”。开展生态修复,就应该把流经漯河的每一条河流,不论大小都进行治理,科学规划,引流蓄水,利用水对生态环境的滋养功能,最终恢复再现那种“鱼美虾肥,水草繁茂”的水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