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中
读张乃千先生的文章,要心无旁骛,无论是《酒爷》、《女神》,还是《那些年那些事》、《夕阳浴身说孝道》等,读的时候,既有心理上的愉悦享受,也是心灵的一次雨露沐浴。掩卷之后,不仅有难以自拔的回味,更有收获后的满足和欣喜,还有沁心的舒服和润贴的快感,散文《渡口、艄公与诗情》,更是让人感同身受,心底顿生共鸣,其文笔的轻盈优美、语句的快爽流畅、知识的渊博浑朴、功底的敦厚扎实,让我钦佩,那生发于灵魂深处的怀想的律动,是经年窖藏带有浓郁乡情芬芳的瓣瓣心香。
张乃千先生的笔下,小城因河流而润秀,沙河因久长而名扬。渡口和艄公无疑便成为串联历史与现今的主角,笔者通过对在野渡口的怀旧和不同艄公的肯定,以及触发和荡涤出来的豪情诗意,表现了自己的理想的人生价值观,充分体现出笔者于诗情画意之中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文章伊始,“长途跋涉中”,立即将读者化入字里行间,如临其境,联想人生,长路漫漫,荆棘、泥泞,坎坷、蹒跚……突被“一条大河横亘在面前”,更大的阻碍猛然壁立,尚且“水流滚滚,无桥无舟”,仿佛使人困窘得近于绝望,“一时间,茫然四顾”,落魄惆怅,孤立无助,生无可望。“突然,远处岸边的柳丛中,一个艄公卧船的身影跳入眼帘”,张乃千先生仅是笔锋一转,渡口凸现,艄公跃入,一波三折,风生水起,不但使人长吁口气,松下上提的心,而且萌生新的希望,心界豁然开朗,诗情悠然诞生:“就像黑夜中看到一束光亮,风暴中找到一处港湾。”三五行文字,不过几数句,浓缩了人生永远在路上的要义,珠联起渡口、艄公和诗情的有机逻辑。
“渡口,是一个湿漉漉的,带有草野气息的词儿。”张乃千先生带有仿佛原始地气的生动语句,生机无限的画面便呈现在眼中,仿佛就触摸到河草芦苇的茎秆叶片,似乎就听到了水声桨声,依稀就看到了晃动的船影和蓑笠翁的剪影,童年的趣事,母亲的嗔责,更荡起思绪涟漪,遐想艄公讲述的轶文传说,如同带有鱼腥味的水泡,增加了渡口的神秘和久远,勾连着与艄公不离不弃的互依互赖。“这一湾的水,这两岸的绿,以及船头剪开的浪花和艄公移篙时在水面上荡开的涟漪,还有那铺在我心里的关于渡口的传奇故事,呵呵,那简直就是自然美学对一个懵懂少年的启蒙教育。”这里,张乃千先生升华了朴素懵懂的少年心境,突出地归结了分量渐重渐浓的诗情,于素描般的画风画意中,透射出美的自然属性和魅力;巧妙的是儿时的口吻,更为亲切灵动。
细细品来,沉甸甸的泥土气息,悠远古老的文化韵味,没有厚古薄今,没有刻意吟诵,对小城的深刻认知和对沙河的眷恋情愫,游走于句词,跃然于纸笔,诗意油然而生,通篇浑然而成。尽管现实中小城的渡口渐渐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舟船也只是权做游玩摆设或者怀旧漫忆的载体,迷离着人们的视野,但其哲理性的挖掘归纳:“渡口是希望之门,它颇能引人遐想。会让人想到顺意、想到通达、想到前方,甚至想到人生的转折与机缘。人在旅途,常有不得已的时候,一个渡字就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动注解。”给人以不得不思不悟的启示,我们会深切地感受,远水长天的渡口,积淀着繁华和落寞,漫漫路上,或将停歇徘徊,或将犹豫迷失,但是渡口却连接承继着方向,渡口连接此岸彼岸,跳出惘然踯躅,你就会依然在路上,并顿生坚定再行的动力!
舟楫艄公,承载运达心中的追求或者说目标,张乃千先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历史上的艄公慷慨义举,到沙河艄公的质朴善行,让活生生的人物挺立潮头,无论是救人自沉的摆渡渔翁,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还是济公好义的乡民刘立,仗义疏财的柴龙柴虎,正义救人的吴顺子,都以凡人卓行彰显了人性的张力和生命的亮彩。
思绪遥远的渡口、剪影如雕的艄公,远古流来的沙河,动人的故事,缠绵的乡愁,在笔者的脑海心池里,生发成沁人心脾的瓣瓣心香,酿成了醉人的诗情,给人心灵以响当当的撞击和沉甸甸的赠予。
渡口可能演变为港口,艄公已然换做舵手。据悉,沙河复航在即,小城所处的沙河上下游,有望再泛满漕清流,催绽河运新生,昔日“渡口”繁华辉煌的再现,回归艄公渐逝渐远的风华,沙河不尽东流的将是永恒诗情。我想,张乃千先生的《渡口、艄公与诗情》其寓意深远尚还不止于此,其对于读者的智慧启迪,有关人生的思考和度量,将是价值不菲的赠予和正能量的辐射!
品读《渡口、艄公与诗情》的同时,更多的是期待,是怀想的律动和心香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