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峰
“工匠精神”于2016年首次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再次被写进报告,在全社会引发深刻认同和广泛共鸣。近年来,漯河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强力推进“六项重大攻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弘扬工匠精神,助推六大攻坚,对漯河意义重大。在当前,无论是企业广大职工还是各级党员干部,尤其需要在自己的大脑中牢牢铸就“工匠精神”,都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树立精益求精的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细致做好各项工作,为漯河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让工匠精神成为劳动者的时代追求。工匠精神体现的是技能的极致和完美、工作的专注与坚守、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有人从敬业、精业、奉献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还有人从思想、行为、目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说法不同,其核心要义是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今天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其实质就是让人们做到“四个崇尚”:崇尚劳动,关键是要崇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当前工匠精神的缺失,同这种轻视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有着密切关系;崇尚技能,就是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能够通过个人技术实现个人梦想;崇尚创造,让创造创新精神成为时代追求,成为社会认同、各单位支持的共同选择;崇尚坚持,俗话说慢工出细活。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是要靠时间来精心打磨的。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要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胸怀。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制度和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引导人们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问题,它重数量、轻质量,这显然是与工匠精神相悖的。
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立业基石。推进我市以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的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创建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我们就要用工匠精神夯实企业发展的立业基石,培育一大批品牌企业。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我们每个企业,都要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各企业工会组织要在经常性职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工匠事迹、工匠精神、工匠理念的宣传、阐释和传播,引导广大职工自觉养成敬业执著、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将工匠精神落实到职工的言行中。企业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更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要自觉承担起工匠培养的主体责任。漯河的企业,无论大小,都要自觉成为“漯河工匠”的成长基地。二是用工匠精神铸就企业品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决定企业的市场,决定企业的未来。国人消费正在更讲究品质、更注重品牌、更追求品位、更展现品格。事实证明,持续给力品牌建设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工匠精神可转化为强大的动力,催生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企业要靠工匠精神增强职工的品牌意识,用工匠精神不断赋予品牌新的内涵。企业和职工具备了工匠精神,就会自觉将工匠精神落实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保障品牌的内在价值。随着漯河工业“精品”制造、品牌制造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企业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也会有更多的“漯河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攻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之基。尤其是我市深化“1351”工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业强市、实施工业扩量提质转型升级行动,都离不开大量技术工人的支撑,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一是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各级工会组织要引导职工认识到,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文化从业者,都应该立足本职岗位尽心尽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创造成绩。每位职工都要内心笃定,不为外界所扰,不为眼前所困,按着既定的目标计划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摒弃过得去、差不多的心理,要杜绝得过且过、消极度日的思想,以昂扬的姿态、认真的态度、向上的精神完成好每一件工作。二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应成为工会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在继续服务好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同时,与漯河职业院校合作,实施“优秀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技能培训、技能帮带、技能竞赛、技能晋级”四位一体技能提升机制,拓宽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引导职工学技术、提技能,长才干。进一步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创建“工人先锋号”、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广泛组织职工开展“五小”活动,激发职工创新热情,鼓励职工技术创新,培养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三是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要积极培育、选树和表彰“漯河工匠”,并作为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从发动、推荐、评审、认定、激励各个环节,全过程宣传工匠和工匠精神。各级工会要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中原工匠”、“漯河工匠”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广大职工群众追捧的“明星”和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激励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为全面深化六项重大攻坚、持续推进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砥砺前行。
作者系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