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丽娟
“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孝顺、夫妻互爱、邻里和睦就是最幸福的,也是最美的。”谈起对“最美家庭”的看法,舞阳县保和乡关庄村李玉先这样告诉记者。
李玉先8岁时没了娘,早早学会做家务、照顾弟弟。婚后,李玉先一直管婆婆叫“娘”,她从心里想要好好伺候婆婆。
由于婆婆上了年纪,牙口不好,李玉先养成了把饭菜做得又软又烂的习惯,每顿饭都要先给婆婆盛上一碗。婆婆去世前卧床好几个月,李玉先经常给她翻身、擦洗,变着花样做饭,一有好天气就把婆婆的被褥拿到院子里晾晒,绝不让屋里有一点异味儿。每次亲戚、邻居到李玉仙家,看到她把婆婆照顾得那么周到,都会忍不住说她婆婆是个有福气的人。
结婚几十年来,李玉先从没跟丈夫吵过架。李玉先的丈夫是个木匠,不仅木工活做得好,而且还非常热心,村里谁家板凳、桌子需要修,他就抽时间去帮忙。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为了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他从没打过牌、摸过麻将,也从来没有站人堆里闲聊过,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忙活,最大的消遣就是晚饭后看会儿电视。为减轻丈夫的压力,除操持家务、照顾老小外,李玉先曾先后去养鸡场、沙场干过活,虽然很累,但她因自己能为家里分忧而感到欣慰。
五年前,正当女儿大学毕业、儿子考上大学,一家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李玉先的丈夫患病去世。尽管女儿心疼母亲,不想让她再操劳,但李玉先不想拖孩子们的后腿,就给别人当起了保姆,一干就是3年。“其实,我就是想趁自己还能干得动的时候多干点,尽量不给儿女增加负担。他们在城里奋斗也不容易。”李玉先说。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应该当表率。”在教育孩子方面,李玉先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正是受她善良、孝顺、宽厚这些品行的影响,李玉先的一对儿女都非常孝顺。李玉先的女儿大学期间一直勤工俭学,用攒下来的钱在每年寒暑假回家时给家人买衣服,弟弟的衣服她更是从初中买到大学毕业。李玉先的儿子上初中时就学会了做饭,蒸馒头、蒸包子等样样都会,上高中时一放假就给奶奶洗脚、洗头、剪指甲,帮母亲干家务活,减轻母亲负担。
如今,李玉先的一对儿女都已经学有所成,家里的负担也逐渐减轻。每每想起两个争气的儿女,李玉先的心里就格外踏实、知足,幸福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