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6月28日 星期

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本色人生
——追记漯河日报社职工朱华伟
2016年6月25日,朱华伟(前排举旗者)参加报社组织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翟金凤 摄

■本报记者 刘 新 张俊霞 王艳彬

“什么?!”

5月21日晚,突然听到朱华伟病逝的消息,远在甘肃省平凉市的张宝胜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你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

尽管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他还是不相信这是真的:“就在前几天,俺俩还商量着‘八一’召集老战友聚会哩!华伟一口一个老班长,叫得可亲了!”说着说着,电话那边传来了抽泣声。

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的,还有朱华伟的领导和同事。

漯河日报社社长甘德建沉痛地说:“朱华伟的突然离去,使报社失去了一名好同志。十多年来,朱华伟虽然一直默默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在平淡的工作中践行着党员的先进性……”

5月21日下午,朱华伟去世的消息传到单位,翟金凤呆坐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翟金凤是朱华伟所在党支部的书记。她说,就在发病前一天,朱华伟还主动找到她交了100元的党费。说是多交点,免得该交时他在外跑车回不来。

在报社花园居住的报社职工家属们,也对朱华伟的去世感到震惊和揪心。

朱华伟曾经干过报社花园的门卫,和在小区居住的职工家属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那么好的孩子,咋能突然就走了呢?”“那孩子是个热心肠,俺孙女小时候他可没少帮着照看。”“才四十出头的人呀,他这一走,家里不是塌天了?”说着说着,大家抹起了眼泪。

……

朱华伟是5月21日下午去世的。

5月9日,作为发行部司机的他,像往常一样,5点30分准时起床,洗漱完毕直奔单位。

6点钟左右,他已载着6000多份报纸从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附近的新闻大厦出发,沿漯舞路一路向西投送报纸,途经源汇区空冢郭镇、大刘镇、问十乡以及舞阳县各乡镇,然后经郾城区裴城镇、新店镇、龙城镇返回,沿途共19个报纸投送站点,总车程220多公里。如果不遇堵车,正常情况下,他应在下午1点左右返回新闻大厦。

当天,妻子赵娟一直在家等到夜里10点,仍不见朱华伟回来。她预感有些不妙,像疯了一样沿朱华伟送报返回的路线一路寻找。

终于,借着路灯,赵娟在离107国道不远的郾襄路南侧看到朱华伟。当时,朱华伟正有气无力地靠在绿化带上。不远处,停着送报车。附近的人告诉赵娟,车在那停老半天了,人看起来昏昏沉沉的,还以为他喝醉了。

从后来的就医检查推断,当时的朱华伟已突发脑溢血。

得到消息的漯河日报社社长甘德建连夜赶赴医院安排救治事宜。

虽经全力救治,朱华伟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年仅41岁。

他把生命定格在了还没有跑完的送报路上,定格在了对家人一个个心愿的完成中,定格在了面对党旗的庄重承诺里……

“脏活儿累活儿,总得有人干。年轻人多干点儿不吃亏!”

一米七四的身材略显单薄,脸上总挂着淡淡的笑容,见到不熟悉的人还有几分腼腆——朱华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随和、善良。

1992年底,带着父母的期盼和自己对部队的向往,16岁的朱华伟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巴克图边防检查站,成为驻守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名武警战士。

在巴克图边防检查站的9年中,他大部分时间待在炊事班,每天为战友们的一日三餐操劳着。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出煤渣……这些活儿琐碎而繁重,朱华伟却从来没叫过苦,更没有找过领导要求换岗。

“别人不愿干的活他抢着干,别人不愿吃的苦他愿意吃,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带了朱华伟6年的老班长张宝胜评价说。

也正是凭着“老黄牛”一样的干劲,朱华伟学得了一手好厨艺,还入了党,被评为优秀士兵,升任炊事班长,被授予一级士官军衔。

“华伟如果晚两年退伍,一定还能升职,当时部队领导多次挽留,但他还是转业了。”同乡战友王云峰清楚,朱华伟有身体不好的父母和智障的哥哥需要照顾。

2001年11月,朱华伟转业返乡。等待安置期间,他干农活儿、打零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2004年4月,他被安置到漯河日报社物业管理办公室。当时,恰逢报社家属院——报社花园竣工入住之际,他被安排到门卫岗位,并且一干就是3年。那时他在老家召陵区召陵镇岗赵村住,上下班骑行15公里,却从没迟到过。

当了3年门卫,朱华伟和报社职工家属“混成了一家人”——哪家老人提的东西重了,他赶忙抢过来;谁家孩子顾不上带了,他主动要求照看。大家说,只要看见是朱华伟值班,心里会特别踏实。

时任物管办主任的潘新民说,朱华伟责任心特别强,值班时巡逻认真细致,他干门卫期间,报社花园没有发生过一起丢窃事件。

(下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