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背着水壶脸盆去学校报到,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成为大学新生标配。几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的提升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但如今大学校园内越发明显的攀比风气也同样引发人们思考。
从水壶、脸盆到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大学生“入学装备”不断升级换代。每到大学开学季,矛盾、纠结、烦恼……成为大学消费“表情包”。在大学消费议题上,大学生与家长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大学生普遍抱怨钱不够花,有人还说自己每个月总有几天要“吃土”;家长们则责怪孩子花钱没有计划,有钱就大手大脚,没钱就向父母伸手,得不到满足就怄气。一种结果,各自表述,似乎都有道理,但都未能谈到如何取得共识。
如今新新人类的消费行为更加新潮、更为多元。玩游戏、玩直播、高端业余爱好等等,都是时下大学生的新消费行为。谈论起大学生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以及新消费等话题,大多数家长叹息之余,都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孩子、学校和社会。认为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不高,而自尊心和虚荣心又较强,所以在消费活动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社会上的奢侈之风等也都是诱因。这些固然是成因,但是,家长也应该问自己:孩子乱花钱,我有责任吗?
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出问题,父母肯定有责任,尤其在其成长阶段。孩子消费行为不正确,肯定与家教不足或跑偏有关。有些家长,因为自己念书时家里穷,挨了不少苦,如今“不差钱”了,出于补偿迁移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有些家长,本身就有很重的攀比心理,不能容忍自家孩子“输”给别人;有些家长,自己花钱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缺乏“身教”,对孩子的“言传”也就显得空洞无力;有些家长,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也狠不下心来让孩子自己赚钱上学……凡此种种,造成家庭教育缺位。
对孩子的新消费行为,家庭教育要及时跟上,否则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别等孩子上了大学,才想起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从孩子学会消费、进行消费行为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上消费教育课,让他们懂得金钱的意义、价值。
无论孩子未来穷或达,正确的消费观都是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