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山
国人有尊事重教的优良传统,拜师,是重要的一环。
孔子之前,只有官学;孔子之始,才有私学。据说,只要拿一束干肉作见面礼,就能当孔子的学生。其实,孔子的时代,能吃上肉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否则,曹刿就不会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之类的话。拿一束肉作见面礼,实际是一种拜师,要想拜师,就得想想值不值。
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想要拜师的多了起来,别说是一束干肉,有些人连金山银山都能搬来。
西汉时,御史大夫张忠任命经学家孙宝做自己的下属,要求孙宝担任儿子的老师,并且修缮馆舍,准备膳食,而孙宝却选择离开。张忠派人去问,孙宝回答:“礼有来学,义无往教。”意思是说,只能到我这里来学,不能到你那里去教。
西汉末年,王莽担任大司马,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大有登峰造极之势,聘任王仲子担任老师。王仲子有个学生叫郭宪,认为万万不可:“礼有来学,无往教之义。”
东汉初年,经学家包咸在家乡开办私学,太守任命他为户曹史,想让包咸担任儿子的老师,包咸说:“礼有来学,而无往教。”于是,太守就送儿子到包咸那里去学习。
一来一往,好像老师在摆谱。其实不然,师道尊严。如果屈于权势、金钱而前去任教,就等于做了权势、金钱的奴隶。学生作为权势、金钱的拥有者,必然不拿老师当回事,必然把老师的尊严踩于脚下,老师还没讲课,首先矮了半截,所教的东西自然大打折扣,岂不是自取其辱?
所以,电视剧《雍正王朝》开头有这样的镜头:四阿哥(后来的雍正皇帝)想聘任邬先生担任皇子(后来的乾隆皇帝)的老师,邬先生没有立刻答应,等四阿哥施了礼,表现出对邬先生的充分尊重,邬先生才应承下来。
老师的价值在于能否教出优秀的学生,不在于职称有多高、头衔有多大、论文有多少、获奖有几多。优秀的老师有独立的人格,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如启功所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从老师后那里得到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在哪些方面终身受益。这样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刻骨铭心的尊重。如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学生家长不可能屈身拜师。
所以,才有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所以,不能小看了拜师仪式。家长应当想想该不该拜,能不能拜;老师应当想想能否担当,如何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