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左素莉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秋日的漯河,白云在蓝天上绽放,绚烂在大地上流淌。
9月16日,作为我市第一届社会科学普及周的一项重要活动,由漯河市社科联、漯河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开讲,邀请洛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彦卿作题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明》的讲座,引领聆听讲座的人们走进河洛文化深处,感受黄河与洛河交汇激荡出的奇谲空蒙的思想灵感,感受中华文化源头的浩大与澎湃、神秘与壮美……
河洛文化的产生
7000多年前,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洛阳的黄河边,画了一个圈。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伏羲,他画的那个圈就是阴阳太极图,这个圈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伏羲画圈之处在河洛一带的洛汭。从洛汭到伊汭,是河出图洛出书之处,也是当年伏羲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伏羲在此悟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伏羲当年在河图洛书的启示下,在洛阳黄河边,拿着一把蓍草,画出阴阳八卦,以此与神明沟通,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伏羲登高俯察黄河水势的高台,为巩义洛口村伏羲台。最能展示伏羲画八卦之处是孟津会盟镇雷河村龙马负图寺。至此,这个圈才画圆,河洛文化由此滥觞。
伏羲的时代还没有洛阳,今天的洛阳在当时属于河洛一带的中心区,夏代有了“斟鄩”,商代有了“亳”,周武王伐纣后,把这里视为风水最好的地方,坚持要将国都建于此处,遂遣周公营洛,这才有了洛邑。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础。孔子两次入周问礼,50岁力研易学,创出十翼传世。洛阳因此成为三符(河图洛书八卦)高耀、三代汇都、三教并辉、三学(经玄理)共华之地,这正是河洛文化不可比拟的神圣光辉。
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六七千年前,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呈洛书浮出洛水。伏羲根据河图绘制八卦,大禹根据洛书治水。几千年来,人们把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易经联系在一起,朱熹更是把河图洛书置于易学著作卷首推崇。伏羲受河图启发创立八卦,易经又源于伏羲的八卦。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文明最著名的传说,吸引了历代鸿儒皓首穷经、孜孜不倦地探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从而使得河图洛书成为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梁,成为河洛文化的核心,被视为中华文明之源。其影响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河洛文化的内涵
河洛文化是河洛地区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河洛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化一词就来自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何为天文、人文?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寒暑昼夜就是天文;人有男女老幼,有君臣夫妇子女,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及需求,这些就构成了人文,通过协调这些不同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各社会群体及个体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使整个社会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就是文化的作用。“人文以化”就是文化,“化”是文化的核心,“化”包含三层含义,即教化、感化、风化。
河洛文化区域,是以洛阳、巩义为中心,西至潼关,东至开封,南至汝颍,北越过黄河至太行山,这是河洛的核心区,在这个核心区产生的文化就叫河洛文化。实际上,河洛文化不仅限于河洛核心区范围内,在核心区域之外,受河洛文化直接影响的河南南部、北部、东部、西部,有一个河洛文化圈。河洛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流传于河南、山西、陕西各地。
河洛文化的具体内容:一是河洛地区物质文明如冶炼、酿造、纺织、造纸、养殖等技术的形成及流变。二是河洛地区精神文化的发扬及光大,如四大发明、数部史书的编纂、多部文学作品的流传、两大学术流派的诞生、三大宗教的传播等。三是河洛地区对中国历史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制度文化。四是对全国各地影响深远的河洛风俗。五是河洛地区彪炳史册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
从另一角度看,河洛文化主要内容为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赋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
河洛文化内容丰富复杂,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人的基本哲理,天人合一思想是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和中庸思想是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修身克己思想是国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此亦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思想。
河洛文化的特点
国都文化连绵不断是河洛文化的一大特征。“二十五史”中“洛阳”出现3063次,平均每8700字就出现一次,覆盖了二十五史的全部史籍。若加上别称斟鄩、西亳、洛邑、成周、东都、京洛、东京、洛京、中京、西京、西都、神都等,总计出现3549次。洛阳是中国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朝代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的圣地,世界文化圣城。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都在洛阳建都。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亮点为思想性。儒学起源于洛阳,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道学诞生于洛阳,老子是公认的道学和道教的鼻祖;佛学首传于洛阳,白马寺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玄学兴盛于洛阳,代表人物有何宴、王弼、嵇康、阮籍等;理学创立于洛阳,二程是最主要代表人物。五大学说学派对形成和决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思想、信仰和品格,对中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且具有极强的发散性。河洛地区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圣地:《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明确姓氏来源的4820个,其中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姓氏有1834个,占4820的38%。占汉族人口的90.11%的前120大姓(即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中,源于河洛地区的姓氏有52个。其次,“洛阳”地名遍天下,我国有3个洛阳区县,8个洛阳乡镇,78个洛阳村,数百个洛阳名物。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在古代,洛阳不仅可以和中国画等号,还可以和河南、中原画等号。历史上“河南”一直是指洛阳及其周边地域。
历史上的“中原”一词有三层含义:一层含义指原野;第二层含义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第三层含义专指洛阳。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北定中原”,谢灵运之诗句“中原昔丧乱”。东晋之后经常出现的“扫除中原”、“中原沉沦”、“中原离乱”等词,其“中原”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故唐代学者李善在为谢灵运诗“中原昔丧乱”作注时,直截了当地说:中原,谓洛阳也。
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是一回事,是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
中原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2002年,2004年在郑州召开的河洛文化研究座谈会上被再次提起。与会学者提出后,省政协副主席陈义初表态:“什么是中原文化?什么是河洛文化?我认为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没有河洛文化,中原文化就没了内容。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
对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认识:在地域范围上,河洛文化比中原文化的范围不是小而是大。因为河洛文化不是洛阳文化,洛阳是在河洛文化出现很久之后才有的地名,中原的出现更是比河洛文化滞后几千年。河图洛书是东方人类文明的文化符号的具象展示,迄今尚未有比它更早更神秘的图像文化载体,故为中华文化之根、东方文化之源。
在存在时间上,宋之后河洛文化走向衰落,同样不仅包括古代、近代,也包括现代和当代的一切文化现象,如当今的牡丹文化、工业文化。
在文明起源上,河洛文化不仅只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裴李岗、仰韶、龙山也可视为河洛文化的童年时代。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根本不在一个范畴。
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和辐射性,实际上指的是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不仅仅代表洛阳文化,更代表河南文化、中华文化。
刘彦卿最后说:“河洛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表现为:能够强化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对河洛文化的认同感,使之成为联结世界华夏儿女的感情纽带;作为河洛文化标志的河图、洛书及原创的老庄道家学说,能启发我们进一步关注生态环境;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所形成的传统民族基因和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郾城实验小学的候淑珍老师说:“这次讲座精彩深刻,我不仅领略到了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无尽魅力,还找到了民族文化之根、炎黄子孙之根,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强了自豪感和光荣感,我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刘彦卿老师倾情讲解。
部分读书会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