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9月19日 星期

优秀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者


■乔保国 正是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时节,刘彦卿先生怀揣多姿多彩的河洛文化从洛河之滨来到了沙澧河畔,“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内顿时响起了欢迎的掌声。 我与刘彦卿虽不相识,对他也不陌生。第一次和他近距离接触,是去年初夏时我们共同参加“河南杂文名家走进中国汉字文化名城”采风活动。只不过当时由于大家都专注于采风,彼此没有交集互动。但我知道那个中等身材,慈目善眉,鼻梁上架着白色眼镜片,灰白头发修成二八分,谈吐儒雅举止斯文的人,就叫刘彦卿。 后来,我对刘彦卿印象的加深,是先后拜读了他在《漯河日报》和《漯河晚报》上发表的《漯河的许慎与洛阳的许慎》、《让许慎与仓颉碰撞出火花》、《文字的味道》三篇文章,从而感受到刘彦卿是个有想法、有见地、有广博知识的人。他不停留于许慎故事在漯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层面上,注重开挖许慎在洛阳的轶事逸闻,同时不失时机地把与许慎有紧密连接的仓颉介绍给漯河读者。他是从历史深处不引人着眼的地方,重新发掘被悠悠岁月尘封的文化先贤的史料和故事,并进行新的解读和诠释,从而让传统文化更加鲜活丰满、璀璨夺目,历史名人更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刘彦卿在他的三篇文章里,从漯河说文解字的许慎想到了在洛阳造字的仓颉,又联想到漯河、洛阳两座汉字文化名城之外,还有一个以甲骨文出土与研究闻名世界的安阳市。他认为,洛阳的仓颉造字也好,安阳的巫师和史官在甲骨上刻字也罢,和漯河说文解字的许慎一样,他们都历尽艰辛、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终而修得正果,都为中华文化及中原文明做出了如江河行地,与日月同辉般的贡献。他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漯河,能否再考虑修建一座惜字塔呢?以此策告和提示后人更加崇文尚贤、敬天惜字,让文字的味道愈品愈新,历久弥香!他尤其希望由漯河牵头,联合洛阳、安阳以及国内其他文字文化名城,先是结成“中国文字文化名城联盟”,继而组建“全国文字文化保护利用联盟”,进而整合中国文字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形成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字文化品牌等。他说,只有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做好了,才能把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宣传好、弘扬好、传承好。从刘彦卿的这一构思和设想中,我们不能不感佩他的非同凡响和远见卓识。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而河洛文化具有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和基础性,是中原文化发祥的主要源头。刘彦卿这次来漯河讲述河洛文化,我以为他的知识结构与他的主讲身份十分匹配。因为多年来他皓首穷经、殚精竭虑、耐得寂寞、不遗余力,查阅考究了大量典籍,积累了许多稀缺宝贵的素材。他为解疑释惑、寻求答案、揭开谜底,时常迈开双脚走街串巷,虔诚地叩开许多行家名流的门扉,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他或走进荒野、河谷、老林,或探访深山、古宅、寺庙,实地考察了解河洛一带民风民俗、乡土人情,搜集文史证物和坊间传说;他还只身前往湖南双峰县,考察这里的洛阳湾惜字塔遗址,求取和了解与仓颉和许慎有关的两副楹联。著名散文家王剑冰称赞刘彦卿是一位“有心人”、一位“有情人”、“一位长久浸淫河洛这片水土的洛阳人”、“一位学者型的人物”。刘彦卿为摸透和读懂河洛文化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付出了大量心血。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彦卿常年在古都洛阳“河洛文化论坛”和“星期六文化论坛”两个文化沙龙活动中进行河洛文化讲座,并在二十多条“河洛文化游”线路上孜孜不倦地向学界人士或国内外朋友介绍河洛文化。他除了主编《文化河洛》、《河洛收藏》、《洛阳经济》、《商道》等杂志,还笔耕不辍,创作了一系列历史文化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天下洛阳》、《洛阳夹河滩史话》、《竹林七贤的洛阳故事》几部著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刘彦卿充分领悟了总书记讲话的深刻思想意涵,他的讲座立足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所讲内容堪称资料翔实、蕴含丰厚、洗尽铅华,把河洛文化讲得深入浅出、美轮美奂、魅力四溢。他用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为听众打开了一道闪亮的知识之门,引领大家走进了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从中接受雅俗融汇、形象生动的经典文化熏陶,激发了大家对河洛文化的敬惜和崇爱。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