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改民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站在全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强调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
立国为政,非财莫举。善为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这和财政的保障密不可分。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财政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奋勇克服收支困难,201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实现76亿元、176亿元,相对2011年年均分别增长11.8亿元、8.6亿元、17.8亿元。“财凭政聚,政以财存。”市财政精心理财,多方统筹,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障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仅2016年发放车改公务交通补贴、行政事业单位14个月工资、购房补贴等,就投入市级财力6亿元,相当于市级财力的近五分之一。2015年至今,市财政为我市争取到上级转贷债券76亿元,有力支持了城市“五馆”、市民之家、道路改造提升、园林绿化等建设;盘活存量资金近15亿元,资金及时调整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整合资金7亿元设立投资性基金,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正是由于生财有方、聚才有力、理财有节、用才有度,市财政才可以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保障我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的落实,为我市获得国务院大督查表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将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财政责无旁贷。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也是财政事业未来发展的指针。我市各级财政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中把握财政、谋划财政,实现财政工作与中心工作、大局工作的同频振动。一要突出站位全局。国家已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我省“四大国家战略”发力推进,自由贸易实验区设立等,都将催生更多政策、项目、资金等发展要素惠及我市,这是推动我市加快发展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二要突出促进发展。要牢牢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不折不扣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五大任务,认真落实上级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支持产业转型,壮大我市财源基础。三要突出民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财政工作要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真功、求实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汇聚起实干兴邦、共襄伟业的磅礴之力。四是突出科学规范。完善治税体系,确保应收尽收;完善激励举措,提高收入质量;统筹运作资金,放大资金能量。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激浊扬清的举措,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方式,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五要突出主动买单。对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要主动研究政策,主动参与调研,主动沟通联系,主动提出资金安排意见,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阐述的重要思想、强调的重大原则、提出的殷切希望,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深刻智慧,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有力地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聚财为公,理财为民,忠于使命,敢于担当,新的历史时期,财政更有作为。
作者系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