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楼市金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5日 星期

新一轮环保风暴将带给我们什么


■郭睿新

这几天大家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想必是车辆限行这个关系每天出行的问题。12月1日以来,焦作、漯河、周口、三门峡等地市纷纷发布机动车限行公告,截至目前,河南已至少有十个地市对机动车限行。

在12月1日,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从12月1日起,列入错峰停产的1858家企业一律实行停电停产;已完成提标改造的,严格限产,依据管控的要求,视情调度停产。自11月15日的“封土行动”启动以来,郑州已经停工各类工地超过1200个。据11月份的公开报道,全国因大气污染不力而被问责的官员就有1140人,其中厅级干部130人(正厅级干部24人),由此可见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而在漯河,一地产项目刚刚因两日内三次无视督查进行施工,被相关部门关闸断电,对部分施工工具进行暂扣。这场行动以严格的管理、监督、问责、处罚,掀起新一轮环保风暴。

关注环保风暴之余,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环保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虽然车辆限行等一些环保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给市民带来不便,但换个角度思考,这未尝不是换了一种方式感悟和体验生活。一大早,就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里说:以前出门一头扎进电梯进入地下车库开车上班,似乎很少关注过小区地上的环境。没想到这一路走来,发现家门口竟然这么美,坐在公交车上欣赏风景不用操心开车的事儿也很舒服。而在一地产公司负责工程的朋友则表示:封土停工了,我也为环保攻坚贡献了一份力量。另外,整日忙忙碌碌停不下来,这刚好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琢磨该怎么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笔者以为,这几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和环境的日趋恶化我们都有目共睹。扪心自问,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我们不想戴口罩,不想让子孙后辈生活在荒山恶水中。

塞罕坝林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在遍布各个社区的公益广告栏里,大家应该都能看到关于塞罕坝的故事。罕塞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今年8月份,习近平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 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二字的实现任重道远。为了碧水长流,为了蓝天白云,从我们这一代人起,要付出更多努力,当然也包括需要适当牺牲一些小我,牺牲一些关于经济方面的、关于生活方面的短期利益。只要能实现人类大家庭的幸福,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