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从各级教育投入来看,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幅最快,达77.3%。形势大好,却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我国幼儿教师的“数量”“质量”难题仍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紧箍咒”。
说“数量”是难题,是因当前幼儿教师难以列入编制,补充困难,有的工资与在编教师差距较大,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形成新的代课教师队伍,隐患重重。说“质量”是难题,是因各方面“欠账”太多,“幼儿园要求低,好糊弄”“两个农村老太太凑一个幼儿园,正好解决眼前之需”成为个别地方的一贯认识和切实做法……其实,早在2013年,我国幼儿园教职工的配备就有了“国家标准”。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要求,全日制幼儿园每班要配备2名专任教师、1名保育员(或配备3名专任教师),保教人员与幼儿比达到1:7至1:9。但在现实中,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一两名老师管一大片”现象依旧普遍。
择园本质是择老师,老百姓对优秀幼儿教师的期待格外迫切。今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幼儿园教师全员持证上岗”。在努力实现持证上岗的同时,教师“爱心”问题需要格外引起重视。通过各种明文规定,我们也许可以在学历、资格证书等方面对幼儿教师做出要求,但难中之难的,却是对幼儿教师“爱心”的衡量和监管。
说到底,幼有所育,教师是关键。破解幼儿教师队伍难题特别是监管难,可能还得让法律的归法律,让道德的归道德,让“爱岗敬业”“有爱心”成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