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见习记者 刘彩霞
市三院重症医学科(简称ICU)自2005年设立以来逐步成长完善,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挽救了无数濒危的生命。作为市级特色专科,ICU曾荣获全市“青年文明号”、全市“工人先锋号”称号及“五一巾帼奖”。
细心耐心护理 稳定患者病情
推开一道铁门走进ICU病区,感觉空无一人。尽管这里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惊心动魄,但有条不紊的平静下却是“无声的战场”。穿过几道门走进医疗区域,除了医护人员的疾步奔走与轻声交谈,其余能听见的只有每个病床前各式复杂监护治疗仪器发出的嘟嘟声。医护人员戴着帽子和口罩不断地徘徊在每张病床前,俯身检查重症患者的输液、置管情况、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他们的生命体征看似稳定,但稍有不慎可能瞬间危及生命。”重症医学科主任周瑞琴刚刚稳定住一位老人突发的哮喘,其他几床的患者也同样是她的重点监测对象。“你不知道患者何时病情会变化,所以得时刻紧绷心弦。大家总说‘时间就是生命’,ICU的医护人员可能体会最深。”周瑞琴说。
“救命”是ICU每位医护人员的责任,而护理则需要花费护士更多的耐心。在重症监护室里近90%的患者都有意识障碍,不能通过说话与护士交流,有些病人还用着呼吸机,给病人翻身、叩背、喝水、喂饭、口腔护理、洗脸等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更多的技巧和细心。对于一些清醒的患者,医护人员还要及时沟通、安抚、鼓励和心理疏导,防止患者因烦躁、焦虑情绪出现过激行为,用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来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无论是普通病房或者重症监护室,其目的都是希望稳定病情,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周瑞琴说。
市三院重症医学科作为院内的一级科室,科室技术力量雄厚,组成了由呼吸、急诊、肾内科、神经外科、麻醉与危重症科人员共同参与的医疗队伍。周瑞琴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擅长急性肾损伤、尿毒症、糖尿病及急慢性并发症、各种急性中毒及内、外、妇产科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科室内中级以上医师均先后于北大一院、北京朝阳医院、301总医院、郑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省级以上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内科、外科等专业进行培训学习。所有护理人员均持有专科培训上岗证,治疗、操作过程规范,已成功救治各种危重病人5000余例。科室配备了有创、无创呼吸机、床旁血滤机、床旁X光机、血气分析仪、自动心肺复苏机、震动排痰机、各种微量鼻饲泵、注射泵等先进设备,对各种农药中毒、急慢性呼吸衰竭、重度颅脑损伤、ARDS、多脏器衰竭等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均达省内先进水平,在对脏器的支持治疗与监测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
规范各种制度 提升医疗水平
据了解,ICU收治的范围包括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者;脏器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者;重症休克、败血症及中毒病人;脏器移植前后需监护和加强治疗者等。从某种意义上说,ICU是危重病人能否生存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
正是因为该科室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每位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都不敢掉以轻心。每天交换班严格按照医生与医生、护士与护士、医生与护士三种模式,做到任何细节医护人员都了然于心。同时规范查房制度,实施三级医师查房和多学科联合查房会诊。每天早晨常规查房后,医生及时对患者的一些情况与家属沟通、反馈,特别是对新病人实施严格规范的诊疗流程,对明确的治疗计划进行详细的职责分工,保证医疗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疾病的救治能力,市三院重症医学科积极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结成联盟单位,加强学术、科研交流,定期输送科内医护人员进修学习。
为了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健康,ICU医护人员们一直患者的背后默默努力付出。在今后的发展中,市三院重症医学科将学习开展重症超声、经皮穿刺微创气管切开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等项目,不断提升科室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每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