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

从清新质朴到明丽厚重
——梅丹丽作品赏析

《水韵沙澧》文艺副刊是漯河文艺爱好者的一个精神家园。本刊的宗旨是一如既往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美的精神食粮,为传播先进文化不遗余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为我市的文化建设备足后劲。因此,我们将对那些有创作潜力的沙澧写手加大扶持力度,对水平较高的作品将集束刊发;也会不定期推出各类体裁、题材的专版,甚至会推出个人专版,并为其举行作品研讨会等。敬请关注。

■张伟民

习惯和爱好一旦养成,做起事情就会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梅丹丽就是这样,从而立之时别人鼓励投稿到当下甘之如饴,不过六年光景,便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诗歌类文章六十余篇。

与梅丹丽结识,缘于去年11月我和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文艺副刊编辑策划的“漯河日报社文艺采风团走进好彩头”活动,二十多位采风团成员中,她是唯一来自县城的,从舞阳自驾车往市报社赶早上8点集体出发的时间,她比别人动身早,到的也及时。单从这点看,她是有规划、有时间观念的人,能被活动方选中,说明她的人品被信任、写作水平被信任,毕竟采风团里重量级写手云集。除了座谈发言时文采飞扬地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来去路上倚窗凝思的她,任凭车厢再热闹也很少言语。越是这样,个头高挑、容貌清新明丽、穿着时尚得体的她在一众人中越是抢眼。美早已融入了她的思想,也融入了她的作品。

梅丹丽早期作品写实、叙事、抒情居多。《燕子的愿望》中的燕子是她教过的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孩,学习好但家境差,为了养家初中毕业就去平顶山学美容美发了,学成回来在县城最好的理发店找到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梅老师发短信,要为爱美的老师美发;工作稳定后把孱弱的养父接到县城照料,并立志开自己的店,让自己和养父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是小人物的励志故事,让人感觉事情就发生在身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师生情、养育情中传承。作者的行为美、心灵美在《隔壁的梅豆角》中跃然而出,邻居家的梅豆藤爬进了自己家并结了很多紫色的梅豆角,她就一次又一次把长成的豆角采摘了装进袋子里悄悄递到隔壁墙下。路上偶遇,喜上眉梢的邻居大姐一边夸一边劝“再摘了你可要多留些吃呀”,有这样的邻居谁不高兴,关系怎能不和谐?农村读书考取师范的人生经历、浓郁的家乡情结,使她把更多的乡音、乡情、乡趣贯穿在作品里,《与月光同行》、《乡情》充满了对童年趣事的回忆,正月十五“偷灯”、池塘边砸水中月,冬日老房子边“挤油”、掏“长虫”,把我们的思绪也带到了不知忧愁的童年时代。

诗歌是梅丹丽拓宽写作路子的成功尝试,十四行诗《守望》,139个字,托物言志,风化的小木屋像老人守望着花草春肥秋瘦,见证着人的成长成熟,鼓励人们不惧风霜雨雪,用奋进的脚步激昂生命,实现价值。二十五行诗《回家》展现了日落西山时月光晚霞相映下的乡野农家,母亲唤儿声声、鸟儿在啾啾鸣唱中隐于巢、大公鸡拍着闪亮亮的翅膀一回家、狗叫起来了,门“咣当”响过,须臾间,带来满地星斗,一个星斗一个家。若没有深切的生活感受和细致的观察,是写不出活灵活现的回家姿态的。随着眼界的开阔和县人大代表责任感的驱使,作者以诗歌的形式,简约而不失古韵,抒写家乡《古笛》的源远文化,《步步莲花》用温婉雅致的文辞赞美家乡沙河湾风景,惊飞的野鸭、撑篙的船工、葱茏的芦苇,均在烘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是作者眼中的江南。《泰山与鸿毛》是梅丹丽近期发表的一篇千余字文章,选材与政治关联紧密,用领袖、模范的大我事例理性阐释人生的价值取向和存在意义,是从清新质朴到明丽厚重的转型之作,也进一步说明了作者思考问题境界的升华。

饱读诗书是梅丹丽挑战写作高度的力量源泉,也是引导她不断向上向善的指路明灯。她发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内容,是满满的购书幸福、满满的看书心得、满满的志愿者风采和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后的快乐。在她的熏陶下,今年才上初中的儿子也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与母亲交流的话题都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命题,最近发表在报纸上的评论三国人物的文章很有视觉冲击力,文化的力量在梅丹丽身上开始迸发和相传。尽管梅丹丽的作品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前期文章抒情有余,跌宕不足;转型提升中还存在切入主题慢、个别语境不贴切等问题。她还年轻,入道晚却写出不少有力道的作品,已经难能可贵了,期待她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