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

芳华过后 一曲挽歌


■张翼飞

个人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触及人性的,一定是直面现实的。

电影《芳华》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里,首先必须感谢导演冯小刚先生,在与他同时代的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师们纷纷转向古典和魔幻,手握资本和明星,以国际视野准备“文化输出”好莱坞的时候,他依然关注着现实,拍那些敏感的题材。

去年,当国师张艺谋以超豪华阵容拍摄大片《长城》时,他奉献了表现农妇上访的《我不是潘金莲》;今年,当曾经拍摄出《霸王别姬》的大导演陈凯歌继《道士下山》,再度拿出“作妖”的《妖猫传》时,他以“我把青春献给你”的执著,捧出了《芳华》。

这部电影中时间主线都与“文革”和“越战”两大历史背景相关。关于这部影片,专业影评人和微信公众号的大V们已经说得很多了。作为普通观众,自己肯定说不了那么精彩、精辟、精深。但我依然有表达的欲望,想通过片中一些令人刻骨铭心的桥段,来讲讲个人的感受。电影中有句旁白说:“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这句话说得真好。更难得的是,没有被善待的人,他们依然善良。

第一个桥段,是刘峰拥抱暗恋已久的林丁丁。

所有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就像校园里,可能所有正常的男生都暗恋过班上最好看的女生。听了邓丽君的歌曲难免热血沸腾,恰逢林丁丁又通过了入党预备期,所以两个人独处时,他勇敢地表白并紧紧拥抱了林丁丁,在林丁丁半推半就时,突然被别人撞到。因之前刘峰一直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马上有人说林丁丁是“腐蚀活雷锋”。

为了这个拥抱,刘峰从神坛被打落至尘埃。为了自保,林丁丁主动告发了刘峰,并且编造出生动的细节,让刘峰百口莫辩,成了企图猥亵的流氓。刘峰被严肃处理,发配到滇越边境的伐木连,后来又被派到战场,在战争中丢了一只胳膊。他的后半生也因此穷困潦倒。

林丁丁是个坏人吗?为了自保主动告发情有可原,但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确实不该。按照善良的揣测,她可能正如萧穗子独白说的那样:“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忽然坠落凡间,还对你说他惦记你了很多年,她心里觉得紧张害怕,觉得肮脏恶心。”

林丁丁不是没有被别的追求者抱过,她说“谁都可以,就刘峰不行,谁让他是活雷锋呢”,这种逻辑或许说得过去,正如我们可以接受交往不深者的欺骗,却无法接受最好朋友的背叛。

但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有时候,自己一点小小的过失,可能会改变别人一生的命运。特别是在那个非正常时代环境下,每个人都如履薄冰。有时候,你踩得过重,对方不仅会浸泡到冰水之中,甚至会是没顶之灾。所以,当你掌握主动的时候,一定要宽容,拉上一把而不是踏上一脚,给别人希望,而不是让对方绝望。

在刘峰离开文工团的时候,一直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何小萍一个人为他送行,一个人站在文工团大门口,向他敬礼道别。这也片中最让人感动的片段之一:全世界都背叛了你,依然有一个人不离不弃!这就是人性的美好,甚至是刘峰坚强面对未来的力量所在。

第二个桥段,是那段长达6分钟的战争长镜头。

血肉横飞,异常惨烈,随时有人被射杀,随时有人变炮灰,生命危在旦夕,那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场景,加上悲壮又激昂的配乐,令人领会到那场战争的真实与残酷。但据打过仗的、感受过生死的老兵们说,真正的战争,比电影更加可怕。对于亲历者而言,那是一排排烧焦僵直的尸体,一个个浸落入泥沼活活淹死的战士的脸庞,连同无数个日夜里抱紧长枪与死亡负隅顽抗的悲凉心境和战场上非生即死的绝望感,那种绝望会永远嵌进生还者的灵魂深处。

战争从来不是诗歌里歌颂的那样诗意优美,战争如同只会吞噬、冷酷、杀戮,每一个奔向战争的战士,生命早已不属于自己。身陷沼泽的战友,刘峰拼尽全力却救不上来。后来,刘峰拉战友的胳膊中弹,他哭着喊着,无济于事。如果不是援军赶到,他和战友只能双双阵亡。

在这场战争中,因为抗拒组织安排被下放到野战医院的何小萍也参与了。作为护士,她看到一位叫石林峰的军人被战火烧得遍体鳞伤、面目全非。这是一位不怕牺牲的英雄,但他只有16岁,是谎报年龄当的兵。他有三个姐姐,家里很穷,连果丹皮都没吃过。当炸弹来袭时,何小萍扑在他身上抵挡被炸落的坠物,因此成为英雄。如在户外被冻了很久的大白菜,突然来到温室,反而无法适应,她精神错乱了。此时此刻,让他们先后离开的文工团,离战场很远,他们到前线慰问时,也是战争平息的时候。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原来在文工团里模糊的背景、阶级、出身、家世等概念,突然变得格外的清晰:在战场献出生命换回胜利的,恰恰是从小没摸过枪的小战士,而不是从小就跟随首长父亲在靶场打靶无数、百发百中的女报幕员。

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可能每个人都会身不由己,但如果你生得好一些,就会离危险远一些。所以,不要赞美战争,也不要不相信命运。为什么很多小人物拼命也要混得好一些,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希望为下一代改变处境。

历史可能会重新评价曾经的战争,但所有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的卑微生命,都不应该被选择性遗忘。

第三个桥段,是身着病号服的何小萍在草坪上独舞。

战争过后,何小萍经受不起突如其来的赞誉,精神失常。当她作为病人,观看文工团解散前最后一场演出时,当熟悉的《沂蒙颂》的旋律响起,突然情不自禁,悄悄离席,来到剧场外,在空旷而黑暗的操场上翩翩起舞。何小萍没有冲上舞台,上舞台意味着对群众的取悦,意味着她仍无法摆脱集体。她一个人,来到清冷的操场,热闹的礼堂、喧哗的掌声,统统成了她的陪衬。所有的压抑、愤怒被尽情释放。她终于从集体中彻底抽离,完成了自我重建。

舞台上的音效和空旷的草坪剪接在一起,舞台上女兵的浓妆艳抹,反衬出她的孤独、渺小、羸弱,同一段舞蹈却截然相反,一边鲜花着锦,热火朝天,一边却是“遗世而独立”,孤芳而自赏。

那一刻,何小萍头脑里浮现的是,或许是当年没有男兵愿意做她的舞伴时,刘峰陪她练舞、让她不再尴尬和孤独的情景。那一刻,他们是幸福的,是彼此珍惜的。在别人眼中,此刻的她依然是病人,即使她跳得很好,但依然没有清醒。可是,仔细想想,真的是何小萍病了吗?那个不公平的时代,难道不是病态?那些有意或无意伤害她的战友们,难道不是病人?

最后,刘峰、何小萍这两个没有被生活善待,又被集体和时代抛弃的人走在了一起,相依为命。萧穗子的旁白里说:“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

一切无法言说的错误,被笼罩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两个不幸的人只能放弃追问,选择原谅与和解。不如此,又如何?那些在历史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忘记,或者因为太过艰涩悲凉被人们刻意遗落的时光,被我们漫不经心地遗忘了,甚至否定了。那是一代人最好的模样和最初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了那些信念曾付出的明艳芳华。

而我们这代人的芳华,在时代的浪潮里,任潮起潮落,随波逐流。当然,我们中间的精英,会成为潮流中的主干,引导潮流。当然也有另一些人,成为逆流的水花,被无声地吞没消逝。

当巨变来临时,没有超级英雄,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惊天大逆转。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善良是微不足道的一摊泥土,被无数人踩在脚下,也为无数人留下希望。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有多美好,就有多残酷。芳华过后,一曲挽歌。

电影《芳华》是最近文艺圈热议的话题,每个观看过影片的人都多多少少受到些触动。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无论以哪种方式去展现,都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所以,编者将本报热心读者和作者发在朋友圈里的感想和体会稍作整理,就有了本期的主题。以后,水韵沙澧文艺副刊会尝试着多做些这般组合。敬请关注。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