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保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形成了丰富的实践内涵。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地深刻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矛盾论》中曾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据此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正是因为立足实际,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政策方针,才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其次,现状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变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小康。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尤其是近五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摆脱了“落后的社会生产”,但是经济发展仍存在问题,尤其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追求发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现象。过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规模与人们物质需求的不匹配,现在转为生产质量与人们需求的不匹配。这是从温饱社会迈入小康社会,进而向共同富裕社会前进的国情使然。
再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而言,“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过去我们讲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做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性需要”。原来的“硬性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而呈现出一种升级的态势,而新生的“软性需要”则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甚至可以说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所指出:“这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我们必须清醒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破解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就要把十九大各项重大部署与漯河发展战略贯通起来,与我市新时代漯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三二一”工作布局结合起来,把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融合起来,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远,把奋斗的脚步踩得更实,用担当点亮希望之光,靠实干铸就心中梦想,去奋力谱写漯河新的华丽篇章。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