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判断、新思想,成为整个报告中的闪亮“音符”。
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确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据统计,这份3万多字的报告里,“法治”一词出现了33次,“依法治国”出现了19次,一幅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蓝图被清晰、生动地勾勒出来。
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看,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越来越认识到,越是重视法治,党的执政能力就越强,执政地位就越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作为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始终居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地位。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立法方面,在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指引下,从《国家安全法》、《反恐法》、《网络安全法》等事关国家安全的立法,到关系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民法》总则的出台,再到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废止等,立废并举,为深层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夯实了法治之基,为保障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全面的法律依据。
司法方面,立案登记制让人们告别了“立案难”,不断提高的执行率解除了案件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和不满,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改革稳步深化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执法方面,我国政府简政放权,各级政府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并公布权力和责任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行政决策法治化程序化。中国政府以自我革命、自我限权为起点,以只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为目标的政府法治建设,让人民群众有了真正的获得感。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守法的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一视同仁,不分身份地位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除了要加强法治宣传,让老百姓都学法懂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了一系列的规定措施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消除无律师县,建立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厅,推广“一村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完善“12348”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热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正在逐渐补齐,普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所需要的法律帮助。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历史性一跃的关键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目标日渐接近。在这个特殊时期召开的十九大,有梦想照亮现实的辉煌荣耀,更有风雨兼程的现实紧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唯有坚定法治道路,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才能更好为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