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在报告中提到: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容非常丰富,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正因如此,在十九大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位列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第一条。更好的教育、更美好的生活,这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教育愿景,更是一个响亮的教育号令,也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教育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刚当选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提出,人民有“更好的教育”等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不难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始至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把更好的教育作为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结合我国不断“强起来”的发展态势,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新论断。这就强调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助于完成“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可以说,明确地将发展教育事业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这在我们党的政治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展开。这些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攻方向,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此外,报告把“推进教育公平”纳入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人民呼声,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提升优质教育的战略部署。如何破解困扰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努力建设教育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为了改变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必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完善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紧缺,职业教育比较落后。对此需要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满足实施质量强国战略需要。三是坚持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当前就要把质量保障作为重要手段,统筹“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资助贫困学生。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的是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向“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发展。五是引导社会办学。社会办学对于促进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因此要将“支持”和“规范”相结合,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六是重视师资建设。发展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师。为此就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也要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七是发展继续教育。各类继续教育满足了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也缓解了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办好继续教育,也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飞跃。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无疑是新时代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