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其中,投资3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园已进驻企业十余家,投资10亿元的亿通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具备试产条件。漯西工业集聚区与张家港化工园区合作共建成果喜人,新盛热力、聚隆科技、禘旺高分子等5个项目投产见效,成功晋级市级园区,后发优势更加明显,精细化工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创新驱动释放活力。该区支持企业抓创新、拓市场,主动转型,换挡提速。设立“区长质量奖”、“科技创新区长奖”,区级科技资金支出4064万元,增长420%,全市第一。莲花医疗、天龙化工、固特威液压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联油脂、叮当牛食品成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沙澧众创空间入选省级众创空间,亚裕产业园成为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江山天安开发应用项目荣获全市科技创新一等奖。全区专利申请量418件,增长40.7%;专利授权量256件,增长52.4%,为产业转型、动力转换注入了活力。
张 帆 张凤华
(上接1版)实施扶贫到户增收项目,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辐射邻近3个行政村,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每年年底分红,分红不低于2000元,4年总分红不低于8000元。同时优先吸收贫困户劳动力,按每天30元给予报酬,已吸纳35人,每年可以务工90天,每个劳动力可以有2700元左右的收入,综合算下来,每户每年可以有3500元左右的增收。
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是支柱。召陵区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着力点,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到户增收项目实现了全覆盖,从根本上让贫困人口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近92.8%是因病、因残和因障致贫的,普遍缺乏劳动力和致富能力,召陵区财政给每个贫困户出资5000元,实施企业带贫的到户增收项目。全区共投入财政资金820.5万元,对1641户贫困户实行了到户增收项目全覆盖。重点培育了召陵区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豫中南农贸物流交易中心)、邓襄镇天顺种植合作社、青年镇中宏种植合作社、万金镇郭庄蘑菇种植基地、老窝镇老许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召陵镇富硒产业园等36个产业就业扶贫基地。产业扶贫基地标准化、规范化,每个乡镇依托现有基地打造2~3个亮点,区扶贫办统一基地标识牌的规格、编号,标识牌上的基地简介、帮扶模式、增收方式、收益贫困户名单一目了然,促使全区精准施策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从而提高群众的认同度,增强企业的带贫责任。目前,全区36个扶贫基地已规范完毕。
党建引领
唱响富民增收曲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召陵区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富民增收曲。
为了帮助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召陵区委组织部拿出党费60万元,加上市委组织部支持的发展资金20万元,共80万元用于贫困村发展,共确定郭庄村等5个省定贫困村作为扶持对象,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郭庄村、老许村发展蘑菇种植和大棚蔬菜;在武湾村、三朱村、皇西村建设厂房,对外租赁实现增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村集体增收、贫困户持续增收。
此外,区扶贫办为全区10个贫困村投入资金300万元,用于建设扶贫车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施由区委组织部和区扶贫办负责监管,相关乡镇和行政村负责实施。目前,项目资金已拨付各乡镇,基本完工。
召陵区还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培育“有思路、有项目、有带动发展能力、有德才”的“四有”支部书记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承载着贫困群众的脱贫梦想,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响彻召陵大地,召陵上下正以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心,朝着全民小康路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