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沙澧》文艺副刊是漯河文艺爱好者的一个精神家园。本刊的宗旨是一如既往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美的精神食粮,为传播先进文化不遗余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为我市的文化建设备足后劲。因此,我们将对那些有创作潜力的沙澧写手加大扶持力度,对水平较高的作品将集束刊发;也会不定期推出各类体裁、题材的专版,甚至会推出个人专版,并为其举行作品研讨会等。敬请关注。
■陶 超
我与陈猛猛未曾谋过面,但对其文字印象颇深。他的文路很广,小说、散文、诗歌都写,每次读完都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就像品一杯茶,喝时有茗香,茶毕有余韵,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句语言,都真实而饱满地呈献给读者;也像一部电影,把观众带到故事情节中去,跟着剧情波动,时而喜笑颜开,展现出内心的幸福之感,时而泪流满面,为文中的故事情节感动流涕。我想,好的文章,就应该是能够让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读者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丝丝情意,淡淡芳香。
后来,听文友说,陈猛猛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大学期间多次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担任过校文学社的部长,多次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也时常在校读书标兵榜上名列前茅,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读书和写作心得。在陈猛猛看来,读书写文就是一种乐趣。他说:“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心灵,提高人生品味,使心田肥沃,生机蓬勃,百花齐放,争芳斗妍。在我看来,在文字的天地里抒情,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吸取文化的精髓,净化心灵,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是呀,好的文笔都是读出来的,从读书中领略诗意,在文章中挥洒才情。
陈猛猛的散文很朴实,没有特别华美的文字,只是把记忆中的故事娓娓道来,感情丰富,打动人心,戳动读者的泪腺。拿《蹬三轮车的女教师》一文为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一名乡村女教师。“她有些柔弱,一直蹬着三轮车去上课,一蹬就是三十年。”这句话告诉我们女教师坚毅的精神,在三十年中一直孜孜不倦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留的作业是雷打不动的“一行拼音一行汉字一行词”,这是老师教学的风格。“今天跟往常没什么特别,她一如往昔地蹬着三轮车去给她的学生上课,只是,这一天女教师蹬三轮车的双腿没有从前那么轻快——今天是最后一次给学生上课,上完今天的课,她就正式退休了……”这段读完让我突然想到上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一个是退休,一个是由于战乱被迫停课,两者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陈猛猛通过心理描写来烘托出女教师内心的感动,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她由一个青春少女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老婆婆,想起曾教过的那些学生,她想:他们现在过得还好吗?然后进教室后看到后排坐着一些大人,是她当年教过的学,窗外也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大孩子来欢送老师光荣退休。读完这几句,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想起一个近年来很流行的词“仪式感”。升旗需要仪式,婚礼需要仪式,球星退役需要仪式,老师的退休也要有仪式,才显得更加的庄严伟大。“丁零零,丁零零”,下课铃响了,她大声地宣布:“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是……”“一行拼音一行汉字一行词!”教室内外都是齐刷刷、响亮的回答。顷刻间,她的眼泪便流了出来。文章读完了,我的眼泪也跟着下来了,我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女教师,流泪不只是因为要结束执教生涯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爱心的学生们,还来看望老师,一起见证最后一课。行文构思巧妙,文章很短,感情却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再读《那年夏天》和《一条河流的足迹》这类回忆散文,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陈猛猛深厚的情怀,把记忆中的丝丝暖意描写得细腻真挚。在《那年夏天》一文中,作者写到在一个炎热的午后,酷暑难耐,于是就拿本文学名著去河边的大树下去读。“风依旧吹着,夹杂着河面上的水汽,带着些丝丝的凉意,混着青草香扑面而来。”这时弟弟也来了,他顿时在这旷野上更加的安心了,一同在读书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只是以后的夏天,他们都各自奔波,无暇再去那条河边了。文章末尾提到很多年后的那个夏天,他再次回到河边,河水已经没有当年的清澈,弟弟也在外漂泊,桌上当年那本书也已经泛黄,暗示了岁月的变迁,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情那景那趣了,更加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怀恋之情。读完《一条河流的足迹》时,想起自己笔下的沙澧河,作为在河边长大的孩子,小河是生命记忆里重要的一部分。作者笔下的河是汾河,祖辈都临河而居,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讲述了太奶奶、爷爷、四震叔以等与河有关的故事,就像一本尘封的历史书,读来依然回味无穷,温暖惬意。正如文章最后一句:“它不仅是一条河流的足迹,也是祖祖辈辈的难忘记忆……”
陈猛猛的诗歌写得美,亲近大自然,有流动的风、绽放的花、空旷的田野和泛着涟漪的湖畔。然而,我最想说的是《流年》这首诗。开头写“村子,掩映在桃花深处。一条河从村旁流过。一些人从村里出走。一些人漂泊了大半生又回到村子。”这排比用得恰到好处,很自然地道出了时光的变迁,又可以体味到村子就是家的港湾。接下来写了墙根下绽放的扁豆藤,一束束淡紫的风铃,田野里的麻雀和金黄色的麦田。脑海浮现出一幅乡村图画,唯美清新。然后写“捡麦穗的老奶奶脸上布满鱼尾纹,在阳光下映成古旧的木雕画,曾经花一般的笑靥汇入岁月长河”,再一次地点出了岁月流逝的无奈,再美丽的容颜纵然留不住,都会有衰老的一天。最经典的是末尾几句“那些遗留在时间深处的秘密,再没有被记起的意思,老人们只是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个暮春时节,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出嫁了,一串又一串的槐花开了满树”。读完这几句,心头既有点点忧愁又有丝丝欣喜。忧愁的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记忆衰退,已经想不起过去很多的往事了。欣喜的是唯一想起的是漂亮姑娘出嫁和槐花开了满树,散发出馥郁的芬芳。这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内心最记忆犹新的还是青春和美好的事物。
陈猛猛还有很写家庭亲情的、歌颂人文情怀的随笔,读完都能产生共鸣,催人泪下。作为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他的文字能够更加凝练、更有张力,就像一块被烤干的新疆馕饼,有嚼头、劲道,细细地嚼才能唇齿留香,余味无穷,那么文章会更加出彩,更具大家风范。祝愿陈猛猛在文学创作这条阳光大道上越走越好,佳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