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3月13日 星期

摆渡人盛卫川

盛卫川和他的老伴儿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晓龙

老两口儿,一艘船,在沙河水面上坚守23年……盛卫川,这个普通的名字,因他的长年坚守、无私奉献,因他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沙河两岸而变得不同寻常。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沙河小潭渡口,每天都有三四十名群众来往渡河,而大多数人渡船都不用掏钱。“这个小潭渡口,是大家来往办事、赶会的必经之处。别看两岸距离仅百米远,要是没船,靠走路,少说也得走个把小时。”81岁的小潭村村民吕凤喜对记者说。渡口距上、下游最近的桥也有12里地,沙河两岸的村民要到河对岸,乘坐盛卫川老人的渡船最便捷。

为村民做好事,是盛卫川一生的追求。原来黑龙潭乡辖区以沙河为界一分为二,1992年,河东的辖区新设置为姬石乡,两岸过往的人比以前少了,摆渡人先后换了几次。1995年,当时身为小潭村治保主任的盛卫川,接过了摆渡的重任。“起初是条小木船,河里有沙,水位浅,就用长篙撑船过河,到2010年才用上了现在这艘大铁船。这些年,随着河沙减少、水位上涨,划船用的长篙也变成了现在的钢丝。”盛卫川告诉记者,二十多年间,他用坏了5只小船。为给群众提供渡船服务,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船,晚上6点才收船回家。23年来,除极端天气外,他都在渡口,自己有事就由老伴儿接班摆渡。

记者在小潭渡口看到,这里设有简易的候船厅,挂有渡口安全告示牌,不远处还有一间小房子,里面摆放着一张小床,是盛卫川夫妇和渡船客临时休息的地方。

虽然已年近七旬,但为了乡亲们出行便捷,盛卫川站在铁船上拉起钢丝仍很用劲。“拉起船,两分钟到达对岸,少走路,办啥事都方便。我在渡口干了这么多年,都是本分工作,也不图啥。摆渡也让我和老伴儿锻炼了身体。”盛卫川告诉记者。

一根钢丝拉出人生境界,一条船摆渡乡间大爱。这条河和船,留存着几代人的乡愁和记忆,延续这份记忆的,就是盛卫川和老伴儿的坚守和奉献。“为乡亲们办好事没有终点,只要身体硬朗、条件允许,我们会一直在铁船上干下去。”老两口儿说。

“老盛,过河啦——”伴着唤船声,老盛和爱人用有力的双手再一次将船划向彼岸……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