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亚杰
赵桂华是郾城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位小学老师,她有着自己的教育梦想,那就是“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赵桂华认为,小学教师就是做好帮孩子们扣人生第一颗纽扣的工作,同时也是孩子的造梦师。
“特权奖励”
让学生们爱上学习
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语文学习就是整天抄抄写写,缺乏趣味,而作文更是让大多数孩子和老师头疼的难题。赵桂华从多方面入手,努力减少学生出现学习语文乏味的情况。
“特权奖励”是指孩子们平时做得好,就会得到一个特权。用一个特权可以换得一次借书的机会,也可以减少一半的作业量;用五个特权甚至可以换取两天假期和父母一起旅游。
“当我把这个特权奖励制跟孩子们说的时候,他们都高兴坏了,如何才能得到特权卡呢?这都是与平时的语文学习挂钩的。比如,把课文中要求会背的段落达到会背,可以得到五个特权,超出要求,主动背诵全文的可以得到十个特权;除了完成当天的背书任务之外,每背一首古诗,就挣三个特权,如果背诵课标规定的必背八十首以外的古诗就多得奖励;写一篇精彩的日记,可以挣三个特权等。”赵桂华告诉记者。
“特权奖励”的效果明显,孩子们为了背诗,还成立了小组,三个一群,五个一组,还给自己的小组起了风雅的名号。有的叫“唐诗韵风”,有的叫“唐宋八大家”,有的名为“五·九四才子”等等;一天背几首诗,成为他们很得意的事。
学生当“师傅”
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赵桂华说:“班里的后进生是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我觉得这不是因为孩子笨,关键问题是老师尽不尽心。长期的知识漏洞让后进生对于学习不感兴趣,也养成了懒于写作业的坏毛病。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受到表扬,但有时候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才能获得表扬。”
怎样让才能够让后进生跟上班级的步伐呢?赵桂华又有了新“花样”。
她给班级里学习差的学生每人派了一位师父,从学习到做事,样样都有师父的帮助,每天班级会评选优秀师父和优秀徒弟。由于天天都有受表扬的机会,那些落后的孩子开始如受到雨水滋润的小苗一样变得生机勃勃起来。为了鼓励这些孩子,赵桂华还让他们当“收票员”,每天早晨在班级门口收昨晚的作业和日记本。
有了师父的帮助,再加上这些有趣的措施,这些后进生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班级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学习生活中的乐趣。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原来的不少差生已经晋升为“师父”了,这使他们很有成就感,学习更加卖力。
以身作则
当好“引路人”
赵桂华一直觉得,作为教育者,最高的境界不是做学生的老师,而是做学生的导师。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逼迫,而是引领。她喜爱阅读,常常在课堂上忘情地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也喜欢给他们讲古诗词中藏着的故事,所以孩子们也喜欢阅读,还坚持天天背诵唐诗宋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赵桂华热爱写作。一有空闲,她就找到一个角落,静坐下来,写一篇生活感悟,或者教学随笔、班级事务等。所以,孩子们也喜欢写作,思路变化万千,多篇作文先后在报刊发表。最重要的是,通过一年的训练,他们培养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出了阅读写作的兴趣,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推动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从教这么多年来,赵桂华也收获了属于她的荣誉:2002年被评为“郾城区模范班主任”,同年被评为“郾城区先进妇女工作者”;2002年、2004年两次获“区级优质课一等奖”荣誉;2004年被评为“漯河市先进教研工作者”;2004年被推荐为“郾城区骨干教师”;2006年在全区小学语文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了等奖;2007年被评为“郾城区德育先进工作者”;2014被评为“漯河市骨干教师”;2016年被授予“漯河市教学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