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月 孙亚红 谷焕丽 介素晓
文言文含蓄、谦逊而又内敛,笔到深处,欲吐还休而回味无穷,是汉语言文字的精华与典范。它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同时也包含了很多哲理。学习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是,文言文晦涩难懂,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有的甚至对文言文望而生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接着串讲课文,再就是分析内容和总结归纳等等。一节课下来,老师费了不少劲,学生却学得恹恹欲睡,不知所以。因此,教好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要想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通过自身的课堂魅力吸引学生外,更重要的是改进教学方法,让更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和探究知识来源。而诵读法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言文是语言最为凝练的文学形式之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语感来源于听,然后是说。古人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在相应的语境中才能较快地学好一种语言。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与文言文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感受韵律,培养语感。通过引导学生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素养。
宋代朱熹有云:“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由此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初中的文言文篇幅大多不是很长,可许多老师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朗读上,认为没有必要,于是整节课都是他在串讲、讲字词、讲句子。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范读、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的大意,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上《隆中对》这一课时,先简单介绍了有关诸葛亮与刘备传唱不息的故事,然后讲解了文言文朗诵要点和要求,然后进行范读,通过正确的节奏断句,抑扬顿挫的语气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然后播放录音朗诵,让学生模仿,最后播放与该课意境相类似的纯音乐,让学生自由练习,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感知课文的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琅琅地读书声中,课文中描绘的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情态,不用老师多讲,已跃然纸上,映入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诵读的兴趣也就自然高涨,文言语感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再阅读类似难度的文章时也就能触类旁通了,这就是语感的力量。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诚然,学生对文言文的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虽然可以依靠老师的讲授,但是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学习文言文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了。如果先让学生熟读,再加以教师的分析,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有一种熟悉感,抵触情绪自然会减轻些。而对于一些要求背诵的篇目就更要熟读成诵了!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许多词义句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诵读则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和句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话“今齐地方千里”,这个句子的正确停顿应该是“今齐地/方千里”,读对了句读,实际上也就理解了“地方”这个词的古今异义。 比如讲授《孙权劝学》一课时,笔者在让学生诵读时,指导学生要重视这些句子的语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体会其中的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体会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卿言多务,孰若孤?”以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孙权作为国君的大度和善于劝解以及阿蒙卓越的学习能力和效果。《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式, 笔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在讲授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孟子的文章,使学生明确了句读,文章的词义、句义、文义也就在诵读中得到强化,诵读也有助于强化句读,通晓文意。让学生明白《孟子》是出于孟子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学生对孟子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笔者以为,虽然在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古语说“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颂”,可见“情动于中”是诵读的基础与前提。“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不厌其烦地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语言形式,经过反复诵读能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义和课文的深刻含义。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要体会诸葛亮作为人臣那种尽心竭力的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操,诵读是最好的方法。这篇课文节奏鲜明,感情自然流露,真挚动人,伴随着自如的声音、低沉的语调、生动的语气,文中作者真挚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为了蜀汉基业,他执着追求与奋斗的志向,激荡着学生的胸怀,陶冶着学生的性情,也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
笔者利用诵读法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融古今名句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并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去感觉、联想、认知、汲取文章中的营养,体会情感,提升审美。如诵读《岳阳楼记》,可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诵读《醉翁亭记》可感受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诵读《出师表》可感受作者忠君报恩的拳拳爱国之心。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只有如己出,读出感情与气势,才能因声求气,继而“因气而通其意,以及辞与法”。让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在诵读中把学生带进审美感知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利用诵读法提升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16-HJYY-232研究成果,作者单位:舞阳县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