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曾洋
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英雄情结,所以,我崇敬英雄,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
泱泱中华五千年,英雄辈出,尤其是两汉时期,数不清的传奇人物,书写了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奇袭龙城、七击匈奴、一生不败的卫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投笔从戎、立功西域的班超……都是大家崇拜的英雄,而读范晔的《后汉书》,我又发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耿恭。
《后汉书·耿恭传》记载:耿恭是东汉名将耿弇的侄子,“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公元74年,耿恭来到西域与匈奴作战。他和他手下的大汉将士,以区区三百人用鲜血、生命和勇敢、智慧驻守西域疏勒孤城,抵挡匈奴两万人长达一年的进攻,仅剩下十三人,仍坚守阵地,誓死不降,终于等到朝廷救援,十三将士终归玉门,回到祖国怀抱。
耿恭和他手下将士的英雄事迹具体是这样的:耿恭率军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赫赫战功。翌年,东汉大军班师,耿恭率三百人驻守车师国的金蒲城。但汉军主力一退,匈奴又大举反攻,两万人把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耿恭临危不惧,他组织三百汉军将士击退了匈奴的一次次进攻,还趁着暴风雨劫营,将毫无防备的匈奴军队砍瓜切菜般蹂躏了一番,“杀伤甚众”。匈奴头领撑不住了,“震怖”,哀叹说“汉兵神,真可畏也”,溃败而去。
虽然此役大胜,但耿恭知道,匈奴人迟早要回来,金蒲城无法固守。他即刻把队伍带到了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宜于久守疏勒城,并派手下范羌回洛阳请求救援。
果然,匈奴人很快卷土重来,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
残酷的攻城战开始了,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匈奴死伤无数,但汉军将士在耿恭的指挥下,拼死抵抗,匈奴就是攻不下城来。见强攻不成,匈奴改变策略,变强攻为久围,把河流上游给截断了。这一招很毒辣,守军开始缺水,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见水。耿恭下拜祈祷,奇迹出现,“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
匈奴人又使出招降的招数,许诺耿恭高官厚禄,财帛美女,此时疏勒城里已严重缺粮,耿恭诱骗匈奴使者入城,杀之并“食其肉,饮其血”。后来,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写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说的就是耿恭和他的大汉将士们这一彻底断绝匈奴幻想的决绝行为。
匈奴人疯狂了,他们拼命攻城,想杀光这批汉人。耿恭和将士们拼死抵抗,杀掉每一个靠近的敌人,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汉军大旗高高飘扬。
就在耿恭和手下将士几乎无法再坚持下去的时候,七千汉朝救援军队终于赶到了!汉军在范羌的带领下先到达柳中城,大败匈奴,“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然后,范羌又率其中两千勇士翻越天山,杀至疏勒城下。
史书没有记载范羌率这两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艰难,只记载他们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这帮经历了炼狱般的战争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堪称铁打的汉子,此刻也不禁流下泪来。
回家!回家!此时,耿恭和他的疏勒城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有26人了。他们与援军一起南返,但是匈奴人怎肯放过他们?匈奴人要用这群汉人的血,来洗清自己失败的耻辱。所以,他们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三月,他们进了玉门关,只剩下了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邓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上书皇帝为13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范晔在《后汉书·耿恭传》结尾这样写道:“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些文字中,尽是热血忠魂。今日读起,仍让人热泪盈眶。确实,我为我们泱泱中华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而感动,正是像耿恭和他手下的将士这样的英雄和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加厚重,更加荡气回肠,更加让我们今天有资格自豪。
一遍遍捧读《后汉书·耿恭传》,文字里那西域的风沙不再是简单的图片图像,而是我们祖先从未向敌人屈服过的精神!耿恭,还有其手下的将士们,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远不如卫青、霍去病、陈汤、班超闻名遐迩,但仍是大汉民族永远的英雄,必将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在后世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