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海波 姚 肖
2017年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为振兴实体经济的生力军——小微企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强调,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其实,从2013年开始,中国银行漯河分行(以下简称“市中行”)就开始了创新金融产品、扶助中小企业发展的探索和尝试。五年来,仅在专利质押融资这个创新的金融产品上,市中行就为几十家中小企业提供贷款3.5亿元。
第一招:扶持“龙头”,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有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出示范带动效应。
龙头骨干企业与小微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链,就可以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由此可见,龙头骨干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正是源于此,市中行自2017年开始,先后为河南三剑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恒瑞淀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漯河利通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重点龙头企业投放贷款8350万元。
第二招:创新产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有专利权,本来是好事,但需要每年投入资金维护。本就缺乏发展资金,还要在维护专利上不断投入资金。我们就抓住这个契机,选择成长性好的企业,用专利权进行质押,给企业提供贷款。”市中行党委书记、行长杨东阳这样介绍该行创新金融产品“专利贷”。
2013年,市中行与市知识产权局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出“专利贷”产品,该产品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通过专利权进行质押贷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像这样的创新,市中行还有不少,与税务部门合作,推出“税务贷”;与工商部门合作推出“商标贷”……
“像我们这种科技型企业,没有自己的土地、厂房,直接去银行贷款的话,根本拿不到钱,我们最值钱的资产就是自己的专利权了。”一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在谈到自己使用“专利贷”时这样说。
有了“专利贷”,企业拿到了贷款,还可以获得部分专利补助的资金。这对“求钱若渴”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自2013年以来,市中行累计发放“专利贷”贷款49笔,金额达35990万元。截至今年5月底,市中行为15家企业办理了“专利贷”,贷款余额12220万元。近年来,市中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已为全市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8亿多元。
第三招:利用优势,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
市中行利用中国银行总行丰富的海外资源,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工作布局,为全市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17年3月和2018年4月,中国银行总行与河南省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的两次“河南工商企业跨境投资于贸易对接会”上,市中行组织我市35家企业参加了洽谈会,共参加50场次“一对一”洽谈,解决了小微企业缺乏与海外企业沟通途径的问题。对接会上,河南省泓泽服饰有限公司、河南三剑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我市多家企业与海外客户达成了合作意向。
2017年6月2日,该行组织河南三剑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到布鲁塞尔参加中国银行主办的“中国-欧盟小微企业合作对接会”,帮助企业与卢森堡最大的乳品公司LUXLAIT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