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7月19日 星期

扶贫路上的感动


(上接1版)

艰苦的背后,是敢于担当的使命感

脱贫攻坚“骨头”之硬、“战事”之艰,难以想象。只要是驻村帮扶干部,都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李耀卿是市国税局的一名干部,2015年9月到召陵区老窝镇老许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面对村民的质疑,他从道路硬化、村室改(扩)建、路灯安装、文化广场建设、农民文化书屋等事情做起,一点点改变村庄面貌,渐渐赢得了村民信任。

“帮助老许村这个省级贫困村摘掉贫困帽,是我最大的工作动力。”李耀卿说。

近3年来,李耀卿帮助老许村建立了30余座约46亩无公害蔬菜、果品种植大棚,每个大棚每年的收益都在一万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不断积累和村民分红的双赢。同时,他对村里12户极端贫困家庭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进行帮扶,从经济上、物质上进行救济性帮扶。仅2016年至2017年两年的时间,他协调争取扶贫项目8个,项目资金900余万元。

“摊上这么好的驻村第一书记,是俺老许村的福气。”

李耀卿实实在在的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普遍赞誉,真正实现了扶贫攻坚“扶得准、扶得起、能持续”这一目标。

从召陵区商务局一名机关干部转变为青年镇砖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陶冶对脱贫攻坚有了更深的理解。

“只有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才会信任你、支持你。”

3年来,陶冶帮助砖桥村打造光伏惠农扶贫工程,成立“千米阳光砖桥服务站”、商务服务公司和“巾帼创业服务站”,引进订单式“泥鳅养殖”项目等,一步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不辱使命,一心为民。不少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体会到深深的鱼水之情,体会到肩头使命重于泰山,体会到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他们中,有的为了跑项目几天几夜没在床上睡觉,有的一天吃不上一顿囫囵饭,有的忍着病痛还在扶贫点工作……艰苦的背后,是时不我待、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更是对贫困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热切期盼。

感动的背后,是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动。感动的背后,是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村里没一条像样的路,出行难啊。”驻村书记一来,老许村村民有了憧憬。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驻村书记李耀卿倍感压力。

“说得再好听,也不如做出样子,群众没有获得感就是花架子。”于是,李耀卿勘察村里三纵五横8条道路,提出修路申请,呈报相关部门,争取专项扶贫资金……彻底解决了老许村村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出行难问题,这让村民们非常感动。

其实,在这场关乎千家万户、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行动中,让人感动的又何止这一个事例?

52岁的青年镇三朱村村民朱四清,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该区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活动以来,其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走访,实地了解朱四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具体帮扶方案,朱四清于2016年底光荣脱贫。

召陵区青年镇三朱村村民刘建辉,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户。2017年,该区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活动,其帮扶责任人多方协调,现已通过公益性岗位在镇民政所工作,协助民政所长处理日常的办公自动化工作。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召陵区的广大扶贫干部不辞辛苦,奔走在扶贫路上,奋战在攻坚一线。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由基层群众的口碑铸就的“奖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