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7月19日 星期

会穿越的李白


■孙幸福

据说,李白自幼读书,15岁时,已经作了不少诗篇,为当时的社会名流所推崇,后来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成就非常高,被后世赞誉为“诗仙”。我一直认为,李白应是现代人,只是因为某种原因穿越回唐朝的,否则他不会如此聪明。比如李白在盛唐天宝年间写过秋浦歌十七首,流露出忧国之伤和身世悲凉之叹,第十四首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如果说这是1958年举国大炼钢铁时的诗,有人相信吧?

李白还有诗能证明他是穿越回去的。

进疆途中,出嘉峪关不远,有座黄土夯筑而成的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戈壁滩上,除了荒凉,看不到任何生机,这就是汉代玉门关遗址。由此沿312国道前行一百公里,经过设在赤金镇的王进喜故居纪念馆,就到了玉门市,整个城市高高地蹲伏在祁连山余脉上,偎依着白雪皑皑的雪峰,有石油河和疏勒河流过。

玉门在1938年就采出了石油,1952年,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集体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投入玉门油田开发,玉门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建成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后来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所需的设备和骨干力量,都是从这里支援过去的。“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而王进喜作为玉门油田和大庆油田的钻井队长,多次创造全国钻井先进纪录,在井喷的关键时刻带头跳进冰冷的泥浆里,代替搅拌机搅拌重泥压住井喷,保住油井。他呼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成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和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称为“王铁人”。至今,进玉门市第一个街口花坛中,就耸立王进喜手提大卡钳,头戴毛皮帽、英姿飒爽的高大雕像,这是玉门的标志,也是玉门的骄傲。

从眼前的城市,还能看出当年的气概,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批资源枯竭性城市,玉门就是其中之一。就像老天爷经常和人类开玩笑一样,城市大了,人多了,玉门的地下油却没有了!从1938年开始,经过60年的开采,玉门油田的石油产量锐减,并亮起了红灯。两万多的石油工人包括家属共6万人被迫迁往新疆的吐哈油田,正应了《石油工人之歌》中唱的:“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石油工人及家属走了,为之服务的许多人也走了,偌大的玉门市几乎成为一座空城。我们驱车行驶在玉门市区,只见电影院关了,体育场空了,学校没有学生,商场没有顾客,宽阔的道路由于失修而坑坑洼洼……不能怪人们无情地抛弃了这座昔日繁华的城市,60年的采油炼油,使这里的空气、土壤和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玉门确实成为不宜居住之城,弃城而去,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

其实,也不能算全空,郊外旷野中,仍有零星的采油机在单调地工作着,黄色的长臂一上一下,这或许不是为了采油,而是为了提醒游人,这里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一座油城。看到这一切,身旁似乎响起电影《创业》中的主题曲:“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乐在天涯战恶风……”从一片荒原到热火朝天的石油城,再从一个现代化城市变成寂寞的“死城”,难道说这就是玉门的轮回?

唐朝诗人王之涣写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是“春色”不到玉门关,这里最不缺的就是风。李白则写了“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此句证明:李白是穿越者,是预言家。

地处河西走廊的玉门市,南有绵延的祁连山脉,北有马鬃山脉,两山夹一谷的地势,使这里成为东西风的大通道,甚至被誉为是“世界风口”。我们来时的公路上,时常看到“注意侧风”的提示牌,过去,这些常年刮不停的大风,被玉门人戏称之为是“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早刮到晚,从春刮到冬”,让人深恶痛绝。然而,曾被人嫌弃的“世界风口”,竟成了玉门市重新崛起的突破口,年年让人头疼的大风,竟成了玉门市石油枯竭转轨变型的黄金资源。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知道玉门要靠几万里长风而腾飞,难道不是穿越者吗?

1996年,玉门市建起甘肃省第一家示范型试验风电场,也就是用风力发电的工厂。如今,大大小小的风电厂将玉门市包围得严严实实,据说已有十几家之多。而且,公路上仍然不断有巨型加长货车,拉着几十米长的扇叶驰过,一辆货车只能拉两个扇叶,三辆卡车一组拉六个扇叶,能组装成两座风力发电机,还不包括那些高大粗壮的风机架。这些风电装置远远看去似乎并不高大,但走近之后竟然达到仰头脱帽的高度,巨大的货车停在风机架下,就像小小的玩具车。这里不仅有风大的优势,而且光照时间很长,所以,在几十米高挺立的风力发电机下,还有一排排银白色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电池板与高大的风车以及蓝天、雪山、大漠交相辉映,形成绵延百里、蔚为壮观的、全国独一无二的用“风”和“光”产生能源的大道,这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风光大道”吧?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诗句一语中的,预言成真。说他会穿越,名副其实吧?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