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勇力
罗耀军是市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他所在的部门是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司令部”,承担着办公室、秘书处的常规工作,工作繁琐、任务繁重。对他而言,没有节假日,忙到凌晨回家是工作常态。
“罗主任,我们企业空气排放质量是达标的,不能停工啊。”
“我们在环保上投资这么多,却和其他不投入、不达标的企业一样停工,这对我们不公平。”
……
2017年启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时,大部分企业和施工工地落实了停(限)产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市空气质量。但是,由于管控措施制订时间紧,大多按行业要求“一刀切”,致使部分已采取高效治理措施的企业也得按统一的停(限)产要求执行,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面对达标企业的抱怨,罗耀军很无奈,但还是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不过,达标企业的难处,罗耀军也放在了心上。他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是不是可以更科学地制定政策,采取“一厂一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呢?
今年4月份,省环境攻坚办提出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管控清单。借这个机会,罗耀军带领他的同事主动作为,深入企业生产车间调研,确认每家企业的类型、产量、生产线数量、具体生产工序、主要产污环节和排污量。根据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厂一策”:一是对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原则上不再纳入应急减排清单;二是将原先笼统的减排比例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线、生产工艺上,对不产生废气的工序和生产线不再停产,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三是全面排查,将2017年的不足200家管控企业扩大到全市所有涉气企业,特别是将生产规模小、排污量大的企业全部纳入管控,增加了排污基数,制订减排措施时,在保证减排量和减排比例的前提下,多限制低标准治污企业,放宽高标准治污、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在完成减排任务的同时,保证了行业整体生产规模和效益。
漯河江山天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礼告诉记者:“我们企业很重视环保治理,但是去年我们依然停工了。损失的不仅仅是当年的业务,还有原有的市场和熟练技工。今年,罗主任说可以实行‘一厂一策’,这对我们企业来讲是最大的利好,我们在环保上的投入有回报了。”
事情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实行“一厂一策”,罗耀军和他的同事在不到100天时间内跑了1000多家企业,察看了几千条生产线,天天为了更新细化名单和管控措施忙到深夜。
跑完了几家企业,罗耀军一脸疲惫地对记者说:“真的很忙、很累。采取管控措施‘一刀切’,对我们而言最轻松。实行‘一厂一策’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因为要跑企业、要看生产线、要了解生产工序、要制订更加科学详细的管控措施,但是咱不勇于担当、不主动作为,企业怎么办?‘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辛苦点是为了咱漯河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