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娟
在漯河市档案馆有一幅清光绪年间绘制的《广西中越全界之图》(简称《全界之图)》,被当成漯河市档案馆的镇馆之宝珍藏着。
《全界之图》长1764厘米,宽32.7厘米,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绘成,夹萱石印,墨色浅淡均匀,字体是工整的楷书,山石树木采用中国画手法勾勒。此图呈卷轴式由右向左展开,横列式散点透视,上远下近构图方式,图中范围东起吞仓山,西至镇边县各达村,明确标有山名、水名、村名、路名、关隘、营垒、炮台、关卡、州界、边界等。图上用圆点表示边界线,清晰地标明了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边界。卷首题“广西中越全界之图”中的“广西中越”四字残缺。卷末有“广西太平思顺兵备道监督镇南关新建蔡希邠识,光绪十有九年岁次癸巳秋七月全图绘成”字样。这幅保存完整的《全界之图》作为历史的见证,为中越两国陆上边界的划分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曾在解决中越边界争端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说到这幅图,就不得不说出生在郾城香馥赵(郾城西街)的赵时熙。此图正是赵时熙在任广西道台时收存,他在收藏此图时留下家训,要求子孙后代尽全力保存,无论什么情况下不得售卖获利,待机上交国家以图大用。后此图一直被赵家作为传家宝代代珍藏,历经一番曲折之后,最终珍藏在漯河市档案馆。
那赵时熙是何许人也?这幅图是如何被档案馆收藏的呢?
赵时熙生于1835年,卒于1903年,郾城香馥赵世家子弟。出版于1934年的《郾城县记》有其传,《郾城县记·耆旧篇》用短短的几行字概括了赵时熙的官场之路:“时熙,字春台,号蔼臣,中式同治乙丑科贡士。戊辰补殿试,以主事用,分刑部,擢员外郎、郎中,改监察御史,调掌京畿道,由御史授广西平乐府知府,调梧州桂林,卓异,升甘肃巩秦阶道。”赵时熙是同治三年(1364年)甲子科河南乡试举人,同治四年(1365年)乙丑科贡士,同治七年(1368年)中进士第三甲30名。清朝光绪年间有个惯例做法:“凡是二品资政大夫、甲子年中的举人、乙丑年中的进士,其前30名必须留到北京六部效劳三年,一个部效劳半年。”赵时熙按照惯例就在北京从小官一直做到京畿道。广西动乱时把赵时熙调去。在赵时熙调去之前,朝廷曾派去了两个大员,两个大员非但没有制止动乱,反而制造了冤狱,错杀了许多老百姓。他调去以后,不听汇报,不先入为主,而是亲自走进监狱里头调查情况,仔细聆听老百姓的心声,从不放过一个疑点,不听从一面之词。最后赵时熙了解真实情况以后,认定老百姓是无辜的。他写了一个为老百姓鸣冤的呈子寄到北京为广西恭城的百姓鼓与呼。皇上两次让他回京当面反映情况。在赵时熙的据理力争下,朝廷承认老百姓被冤枉了,让赵时熙回到广西给老百姓昭雪。赵时熙回到广西,立即释放了蒙冤入狱的百姓,平反了最大的冤狱——“恭城冤狱”,当地老百姓对其感激涕零,认为赵时熙是个难得的清官。
赵时熙在中举之前,师从他的亲哥哥赵时赓。赵时赓夙以文名,“邻邑之人有不远数百里而从之游”,方圆数百里都有人前来拜其为师,其中就有舞阳人张廷燎。张廷燎(1846~1924年),是清末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历任陕西道、广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浙江、云南布政史,慈禧宫廷传本御史,后辞仕,终老家乡。赵时熙虽然师从其哥,却青出于蓝,赵时熙还比赵时赓早三年中举,而且赵时赓一辈子屡考进士而不得,终身不仕。赵时熙却头年中举,次年中进士,一路高升,固然可以说是他运气好,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他是个勤奋努力的人。《郾城县记》说其“卓异,升甘肃巩秦阶道”。《郾城县记》还记载了赵时熙在其他任上的作为:“在刑部为秋审处坐办,于云南奏销与镇平胡体洝之案,承鞫称允;在都察院,奏陈盐法与郾城车马之弊;在广西,平反恭城冤狱;在秦州,建武备学堂,解李占鹏、苏上达教案。”
赵时熙不仅办事公道,且为人和气,志书上说他是个特别容易相处的人。因其一直在外地做官,他从来不过多地打扰他的治下,虽然不求赫赫之功,但也从不为威势所挠。也就是说,他看似特别和气,特别好说话,但他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一味地懦懦弱弱,而是明辨是非,有担当、有作为。他虽是一介文人,却也不惧生死,勇敢无畏。当年,反抗清廷的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捻军”就是一支活跃在安徽、河南的农民起义军。“捻军”不仅和清廷作对,也骚扰当地百姓。“捻军”屡屡犯郾,使郾城百姓苦不堪言。有一次,“捻军”又来侵扰郾城,那时赵时熙还是个生员,还没有出去当官,他避难于郾城郭湾乡下,遇上“捻军”向其勒索钱财,他坚决不给;他们又威胁着要赵时熙跟他们走,赵时熙也断然拒绝。最后,他们恼羞成怒,用刀刺伤了赵时熙的大腿,赵时熙仍然不为所动,他们无奈地空手而去。
赵时熙曾经对人曰:“吾无过人者,勤、慎、廉三字,差堪自信耳。”他的所作所为,都见证了他就是这样一个“勤、慎、廉”的人。
斯人已逝,而他收藏的《全界之图》却保存了下来。《全界之图》能基本完好地收藏在市档案馆,还要提到赵家第三代孙媳薛丽梅和第四代曾孙赵惠杰。
赵时熙的孙媳薛丽梅,民国时期毕业于开封女子师范,是旧时代少有的有文化懂历史的知识女性。如果不是她的远见卓识,不是她的拼死保护,《全界之图》早就被付之一炬,灰飞烟灭了,为保护这张地图,薛丽梅被造反派打得眼圈黑紫,满身伤痕,右肋骨断了两根。那是1966年,“破四旧”运动正如火如荼。当时郾城的造反派早就听说赵家是一个名门望族,去他家“破四旧”一定大有收获,早就想去大展身手了。一天,造反派纠集一帮人,气势汹汹地来到赵家,把赵家的瓷器和古书画全堆到一起,当众焚烧。薛丽梅眼睁睁看着一件件古玩珍品被当作“四旧”扔进了火堆,当一个被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被扔进火堆时,薛丽梅猛然想起:“这是赵家人保存了上百年的宝图,祖上有训,要全力保护,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宝图从火中抢出来!”于是,她不顾一切,冲上去把宝图从火中抢出抱在怀里大声喊道:“这是国宝,万万烧不得!是对国家非常有用的东西,不信你们让文化馆的人来看看!”造反派看到她是这样一种强硬态度,只好派人到文化馆请人来看看。文化馆来人鉴定后,工作人员严肃地告诉造反派:“这的确是国家的地图,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物,任何人不得破坏。”文化馆的人怕地图留在赵家,会有闪失,决定把图带到文化馆。临走时,薛丽梅一再交代工作人员:“要尽快将宝图交给上级部门!”这张地图就这样幸免于难。
如果说薛丽梅是《全界之图》的守护者,那么薛丽梅的儿子、赵时熙之曾孙赵惠杰就是一个无私奉献者。赵惠杰是郾城区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在后来国家归还之前没收的私人财产时,他没有把图要回去作为私有,而是毅然把地图捐赠给市档案馆,让地图回归国有,让其作用发挥至最大。
《全界之图》是如何从文化馆到了档案馆呢?它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当年《全界之图》被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带回文化馆保管后,在文化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展览。此后,地图又移交给了顺河街办事处,为慎重起见,办事处工作人员联系了当时的市档案馆馆长,市档案馆在认定此图十分重要后,即收藏于内。
1979年,市档案馆通过市委将此图寄给了外交部。1982年,外交部又将此图寄回市档案馆,并在回复中表示该图在解决中越边界争端的关键时刻发挥过作用。在近几年的中越边界勘界的测绘工作中,该图为勘界测绘提供了很重要的边界证据。
2004年6月1日,经河南省收藏协会鉴评委员会专家鉴定,该图存世版本极为罕见,保存基本完整,被认定为国家档案一级藏品。政府为了表彰赵时熙的后代赵惠杰一家几代人精心珍藏国宝之举, 委托市档案馆为赵惠杰一家送去了一万元作为奖励。《全界之图》就这样几经辗转,最终作为镇馆之宝珍藏在了漯河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