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冰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纪伯伦
清晨,原始人从洞穴里出来,去寻找他的猎物;农耕时代,农民走向田野,去侍弄他的庄稼,为了果腹;三十年前,一个农家少年,背着书包,从小村走出,他最初的愿望是要吃上“商品粮”。三十年过去了,他早已吃上了“商品粮”,并且成了“城里人”,可那又如何?
许是读多了书的缘故,虽然很困,可总是睡不好,脑子里乱哄哄的,总是出现些也许是读过,或者想写的文字,脑袋沉沉的。用湿毛巾擦把脸,仍不清醒。深更半夜的,睡不好,怎么办?“看书。”脑子里冒出这样的念头。
看多了书,睡不好;睡不好,看书?不禁哑然。
说“圈”
据说,各行都有个“圈”,当演员有个“演艺圈”,码文字有个“文人圈”……人是群居性动物,离了“圈”似乎就活不下去。
有个“圈”也好,可以“抱团取暖”嘛。在这个“圈”里,你捧捧我,我拍拍你,你好我好大家好,其乐融融,岂不“和谐”?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文人相轻”。我虽也识得几个字,算得上粗通文墨,但不敢自诩为“文人”,每每翻见年少时制造的那些稚嫩、拙劣的文章,简直是羞愧难当、汗不敢出。自觉没多少分量,又岂敢对他人“轻”? 不是“圈”内人,自然不知“圈”内事。出于好奇心,探头进去看看?还是免了吧,小心碰头!古有“竹林七贤”,也有那么个“圈”,那是高洁之士的雅聚之地,凡夫俗子休想沾边,如果磨磨唧唧硬是不肯离开,肯定是自讨没趣,要碰一鼻子灰的!
不是“圈”里人,千万别往里挤。
所有的工夫都不会白费
曾听人沮丧地说:“唉,又弄瞎了,所有的工夫都白费了。”听后,让人心生戚戚。
久不为文,一年前受某兄某句话的感染,突然心血来潮,脑子里涌出一些感慨来。当时没有纸笔,就十分投入地在手机上弄起了草稿,最后搬到了电脑上,想弄出个感动别人,起码感动自己的篇什。可写着写着便泄了气,怎么也写不下去了。江郎才尽?也许!不,本不是江郞,又何谈才尽?索性扔下不去理会它了!
燠热的夏夜,昏昏沉沉地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脑子里过电影般地闪回一些片断。不知怎的,又想起那些文字来,其中的一些思想、一些文句,还不乏可用之处。于是,掐头去尾,砍砍削削,移花接木,搬运过来,也还周整。起码自我感觉良好。不禁感叹:咳,那些工夫没有白费。
其实,有哪些工夫又会白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