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二高书香社 王瑞娟
我很庆幸从小能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让我在还不知道什么叫梦想的时候就对外公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后来,当我30多岁回头看人生路时,遥远的那一头竟隐隐约约是外公在向我招手,那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小时候,我们大概都被询问过“长大了想做什么”之类的问题。看着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科学家、医生、老板……”我总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当老师”。大概是因为我的外公是老师,看着他自律、善良、朴实、热爱生活,总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他。
我的外公是一位特别受尊敬的老师。外婆曾经讲过外公年轻的时候太穷了,瘦弱得厉害,病得走路都要拄木棍。下雨天木棍插到泥里,他甚至连拔出来的力气都没有。我的小姨们特别懂事,都想把有营养的食物留给生病的外公;外公也特别爱孩子,总想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们,于是便有了妈妈经常讲到的——把好好的鸡蛋放臭、放坏,都没有人舍得吃的故事。
外公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受到了大家的爱戴,被推举做了我们县中学的校长。小时候,每年过年,总会有陌生人来到家里看望外公,一进门就激动地跟外公握手。后来长大一些,我就在旁边偷听,才知道这些人都是外公多年前的学生,他们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了作家……我看到,作家亲切地把自己书中描写外公的篇章指给他看。每逢这时候,外公总是开心得像个孩子,热情地留客人在家吃饭,临走了非但不要他们带来的东西,还会固执地给他们带点自家准备的年货。
有一次我问外公:“为什么不要他们的东西?还要送给他们东西呀?”外公很认真地回答:“再大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外地打拼肯定不容易!他们能记着我这个老师,我就很开心了!”
2008年,外公因为胰腺炎误诊导致病情恶化,命悬一线。最后,在他的一个医生学生的及时帮助下才化险为夷。后来听外婆说,当时好多学生听说了外公的情况,都从外地驱车数百公里到医院探望,还有几个学生轮流在医院看护外公,直到他彻底脱离危险。每每想到外公的事情,我都会不禁感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我的外公就是一个真正用爱去唤醒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现在外公马上80岁了,他每天早上仍旧5点多就起床,给种的花花草草浇水,给养的小鸟喂食,把饭煮在火上,然后坐下来戴着老花境读书、看报、写字、画画。晚饭后他和外婆出去遛弯,仍是走一路打一路招呼。虽然他退休很久了,但人们还是喜欢热情地称呼他为“王校长”。
回望我的前半生,总有外公的身影在左右。在我特别骄傲或者特别绝望的时候,他总能给我教导,让我不焦躁不退缩。外公是我的榜样,他指引我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