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勇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成为人才,并有所作为,除自身因素外,还要看是不是有一个让其成才的环境。这样,小人物也成就大事业。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首先,孟尝君爱惜人才,他有仁爱之心,养天下之士,广收门客。历史上记载:“孟尝君,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家有食客三千。冯谖便是他的门客之一。”
其次,孟尝君对待人才没有歧视之心。《战国策·齐策四》中所记载:“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孟尝君便是这样,接受了一个“无好无能”之人。
再次,孟尝君对门客的评判有道德标准,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当冯谖两次“长铗归来乎”,孟尝君不断满足他的愿望之后。冯谖再次弹着长剑唱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这时,孟尝君左右的人都讨厌冯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谖家里还有老母亲,就派人给他母亲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谖果然不再唱歌了。这里还能体现出孟尝君的容人之度、宽爱之心。
在人们眼里,冯谖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甚至有人认为他是贪得无厌、无德无才的平庸之辈。他穷困潦倒,寄人篱下,但有自知之明和感恩之心。孟尝君要派人到薛地收债,冯谖主动请缨,愿意担当重任。孟尝君信任他,不抱任何个人成见,用人不疑,也给冯谖有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谁知,到了薛地,冯谖竟一把火烧了债券,什么也没有收回。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冯谖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冯谖说:“我出门之前问您,要不要买什么东西,您说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吧。我便为您买回了‘义’。”冯谖的这种做法大为不敬,按理应治以重罪,但孟尝君只是心里不快了那么一下,就挥挥手说:“诺,先生休矣!”不仅是宽容,还是对人才的爱惜。他早已看出了冯谖并非平庸之辈。
冯谖千金为孟尝君买仁义,后来,正是因了冯谖当年的高瞻远瞩,才保住了孟尝君的官职,使其高枕无忧。这其中种种因素,和孟尝君的大度以及冯谖的睿智是分不开的。
笔者十分敬佩孟尝君的海量和心胸,他礼贤下士,宽厚爱人,让冯谖这样的人才发挥了作用,并为自己所用,小人物办成了大事情,为自己挣得了主动,并一举成为历史名人。至今仍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被人看不起的、无用的冯谖,为什么能成就大事?
笔者认为,冯谖是一个创新型人才。他敢于主动请缨,说明他心中有数,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到了薛地之后,不是巧取豪夺,多收租金,而是当着众人的面,一把火烧了债券,免去了所有债务。在封建社会,多数人都是唯命是从、忠实主人的奴仆,这一创新大胆的举动和行为,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他一不请示,二不汇报,敢做敢当,果断坚决,让笔者十分佩服。
纵观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人才的培养要有合适的环境,也要有像孟尝君这样的伯乐,只有不断创新、不拘一格用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