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9月29日 星期

传统文化润童心
——记召陵区实验小学“小梨园”戏曲社团

排练

演出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文姣

在今年的“召陵区教师节庆祝暨规范管理成果展示”活动上,有一群小朋友在舞台上惊艳亮相,一出戏演罢,现场观众掌声雷动。这群孩子表演的是学校新编的折子戏《王拱璧送子抗日》,这是他们的首演。

惊艳观众的是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唱腔,更是王拱璧作为艺术形象第一次被“搬”上舞台。一位老人家在看完孩子们的演出后激动地说:“这些孩子们了不起,他们就是传统戏曲的希望。”

大胆创作 勤奋排练

这些小朋友来自召陵区实验小学“小梨园”戏曲社团,他们所演的折子戏是校长林卫华遍寻名家集体创作的心血,从剧本到唱腔和念白的设计都经过精雕细琢。剧本的初稿由王拱璧研究会理事刘丰杰创作,后又经漯河市豫剧团前团长、沙河调传人田超改编,几经修改才有了现在的剧本。林卫华说:“我看到刘丰杰老师的初稿后很受触动,就想把王拱璧的故事搬上舞台。原剧本是一出三小时左右的大戏,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抽出一节排演了一出30分钟的折子戏,就是这次首演的《王拱璧送子抗日》。”

有了剧本,“小梨园”社团的老师何艳敏就带领孩子们趁着暑假紧锣密鼓地开始排练。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孔淑莹是“小梨园”戏曲社团的特聘辅导员,在排练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唱腔、身段等表演给予了专业的指导。何艳敏说:“最开始我们为了节约成本,就用手风琴给孩子们伴奏。在唱腔、念白都熟悉之后,我们邀请了专业乐队来给孩子们伴奏。”

整整一个暑假,“小梨园”戏曲社团的团员和老师都没有休息,他们凭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排演了这出原创戏,并成功在全区首演。

传统戏曲 生根发芽

据了解,召陵区实验小学的“小梨园”戏曲社团成立于2015年2月,从海选招募社员,到如今孩子们主动要求参加;从孩子们不知道戏曲是什么,到每人都能唱上两三段。一路走来,初见成效。去年,学校相关人员还编撰了戏曲校本教材《梨园雅韵》,以促进戏曲在学校的传承与发展。

三年来,社团成员先后多次去敬老院慰问演出,获得了掌声和老人们的感谢,也获得了社会人士的好评。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元旦节的会演,总少不了小演员们的身影。

戏曲进校园,传统文化浸人心。让孩子们多接触民间艺术,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让民间艺术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