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崇岗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叫法,崇岗其实叫宋岗,离郾城差不多有三十公里,是裴城镇一个古老的村庄。“崇岗饮社”是郾城八大景之一,有的文献中也叫“吟社”。
宋岗北门离我家仅有两百米,北门外有一座古庙叫商高宗庙。我小时候,那个庙宇还在,传说为纪念商高宗灭蝗虫而建。商高宗武丁是盘庚弟弟小乙的儿子,即盘庚的侄子,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所以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到了商朝中叶,河南中部发生蝗虫灾害,商高宗武丁便率文武百官、兵丁百姓扑打蝗虫,使农业获得丰收,避免了一场饥荒。农民深受感动,为纪念皇恩浩荡,自愿捐钱,在北门外建筑了高宗庙。
因为修建庙宇的时候要筑建高台,需要从周围挖土垫高,二十多亩大、四五米高的高台要挖很多土,所以高宗庙四周全是壕沟大坑,比较大的就是庙西边五六百米的地方留下的盆湖。这是一个二百多亩大的湖泊,形状像一个圆圆的脸盆,故名“盆湖”。
古时候,盆湖岸杨柳环绕,湖边芦苇丛生,湖中水草片片,草下鱼虾肥美,水中莲花摇曳,泥中莲藕横生。农闲之时,便有许多农夫在湖里驾小舟、荡木筏,撒网捕鱼、拉捞水草,他们哼着小曲、喊着号子,有渔歌互答、莺曲对唱之妙。
传说这种怡然自得的乐趣被天上的仙子发现了,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农夫不在湖中作业,天宫里那些缥缈仙子或乘风,或骑鹤,或骑牛,或坐驴,下临盆湖,乘兴游玩。神仙乘坐画舫,摆下酒宴,上对一轮明月,下临一湖清水,调好琴瑟,倾满玉液,一边弹唱,一边饮酒。此时此刻,杯盘撞击之声不断,丝竹歌吟之声不绝。美妙的仙境偶然被夜行人发现,便广为传诵。明代文人谢公翼曾题诗曰:由来饮社久消沉,庙祀高岗自古今;试看扑蝗一片石,令人犹识帝王心。
“崇岗饮社”也因此而得名。商高宗庙正殿的北山墙上有壁画画着这一景物,更使“饮社”一景趋于逼真。
据商高宗庙庙碑记载,商高宗庙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光二年,重修于明代万历年间,最后一次重修在清朝康熙年间。高宗庙里数十株松柏树,高三丈余,腰围合抱,树龄五百岁之多。庙内青石碑近百通,高的丈余,矮的七八尺,高碑乌龟相驮,低碑石座固定,仅正殿的陪殿里就有矮碑六排三十通。传说在石碑上磨馒头,小孩吃了成人,可免灾。所以,每当三月三、六月六庙会之时,或春节、元宵节期间,四乡八邻的香客、赶庙会的村人便会带着小孩来到庙中磨馒头,久而久之,殿内石碑被磨得光亮,可以当镜,碑上的字迹也就辨认不清了。庙内碣高碑多,号为碑林,声名远播。庙堂东依起伏小丘,西临盆湖,周围数条逶迤小渠,丘青水秀,别具特色。尤其阳春、仲秋之时,百花争艳,风和日丽,千鸟竞唱,宛若仙境。每当此时,富豪乡绅,纨绔子弟,文人雅士,墨客骚人,常常来此踏青游玩,观赏庙景,结社吟诗,故有“吟社”之名。清代诗人杨祥云为之题诗曰:驱蝗德意足千秋,社鼓年年祀子悠;但欲斯民沾雨露,不辞万乘广巡游。
听爷爷讲,他年轻时,在夜晚寂静的时候,站在庙台上,还能听到盆湖那边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猜令划拳的声音。我也问过很多老人,他们都说可以听到,不禁让我甚感新奇。传说神仙留下的有宝贝,后来南蛮子把宝物盗走了,那声音就再也听不见了。后来,随着知识的增多,我猜测,是因为周围的环境遭到了破坏,不再引起共振,才没了声音吧。
我小的时候,庙宇内红墙绿瓦,亭台楼榭上的画还栩栩如生,只是里面的高宗像、真武大帝、东武大帝的神像,在十年动乱时或被砸烂,或被付之一炬,只留下空空的庙宇和石碑在诉说着什么。北大庙变成了梁庄小学,曾经的大殿、偏殿、陪殿成了教室,2000年后,梁庄小学被合并,年久失修,就更荒芜了。
这是郾城八大景之一留在我记忆中的印象,虽然现在的孩子知道者甚少,但我相信,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不久的将来,曾经的“崇岗饮社”定会盛景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