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李文姣
二十四年来,王会刚一直工作在思政教学的第一线。在三尺讲台之上,他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努力寻求那把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2004年,王会刚获得院首届教师观摩课比赛一等奖;2008年,由他参与主导的教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被评为学院首批精品课程。经过15年不懈推进,四次大的调整,2017年他终于完成了专题化教学改革。
2017年是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全国高校思政教学“飞行听课”专项工作开始。教育部思政课专家组成员——河南城建学院党委书记张慧贞教授一行来到学院调研思政课教学,听取了由王会刚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课程。张慧贞称赞他理论功底深厚、思维逻辑清晰、语言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思政战线的老兵,王会刚痴心教育。十八年前,国内移动存储和互联网才刚刚起步,他就自费购买了教学用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应用于教学。在大多数人还视电脑为新鲜事物时,他已经能娴熟地使用十几种软件挖掘应用网络资源,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素材。
如今,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而“三观”多元,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足是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一致性挑战。十八大以来,教材体系内容变化很大。怎样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困惑着全国思政课教学。基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积极推进混合式教法的创新应用。他善于使用“学习通”、“智慧树”建课并管理整个教学过程。王会刚常讲:“教师照本宣科,不在方式和方法上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认为,任何新手段和技术能否成为教学的“帮手”,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
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老师,要重在“传道”。王会刚始终坚信,传授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知识,更要有情怀,传播正能量。为大学生真正“解惑”,是他最高兴的事。他说:“站在讲台上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设计教学,他端出中国的问题,作出客观理性评价,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当看到学生被激发出雄心壮志,内心充满对国家发展的强烈自信时,他眼睛里总能散发出“激动的光芒”。如何激发学生的“四个自信”,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成了他始终在思索和践行的首要问题。很多师生称赞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洗礼和艺术享受。
王会刚说:“思政教师首先要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有激情,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热爱学生和党的教育事业,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他在学生面前既能高屋建瓴,又能“低到尘埃”。对个别“问题”学生,他实行“私人订制”,把“偏执思想”消灭在萌芽。他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出发来改进教学方式,做到“触及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