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广杰
我的老家在舞阳乡下。爷爷奶奶去世早,父亲是教师,给我更多的是文学启蒙。家中的主心骨其实是母亲,在为人处世上,我们兄妹几个深受母亲影响。可以说,我家的家风就是母亲树起来,并传给我们的。
母亲生养了我们兄妹四人。父亲在中学教书,家里有九亩多地要种,大多时候都是母亲一个人忙完家里,再到田里劳作,非常辛苦。生出我的双胞胎弟弟和最小的妹妹后,邻居们看到母亲实在是照顾不过来,就劝父亲把我最小的妹妹送人,有热心人甚至联系好了愿意收养的人家,可倔强的母亲死活不同意。她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生的,既然能生下来,再苦再累也要把她养大!
母亲对我们兄妹的学习要求很严格,曾经当过民办教师的她很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我是老大,她对我尤其严格,晚上我出去和村里的小伙伴玩得时间长了,她就会四处去找我喊我。再大一点,村里放电影,她很少让我出去看,我学习时,她也在煤油灯下陪我。她不允许我和流里流气的孩子们玩,也不允许他们找我。她经常对我们说:“我和你们爸爸再苦再累也供应你们读书,你们也要争口气。”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我和妹妹们成绩都很优秀,只有弟弟在上中学时沾染了坏风气,打架、逃课、厌学,成绩也大幅下滑,父亲和他的老师们都拿他没办法。恰逢乡里组织能干的妇女们去新疆摘棉花,母亲思虑再三,就咬咬牙,把不到16岁的弟弟也送上了摘棉花的火车。亲戚们、邻居们都说母亲心狠。母亲却说:“我就要让他知道生活的艰辛、挣钱的辛苦,人不吃苦不成材!”在母亲“狠心”和不放弃的教育下,弟弟从新疆回来后,又重新拿起课本,后来还读了个医学专科。
我十三岁那年,我们乡高中改成了重点初中,我本来要到邻村的联中上学,这样,一是可以帮助家里干农活、方便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二是父亲在这个学校教书,教师子弟可以免学费,可母亲果断让我考乡中,避免家里的活和弟弟妹妹拖累我的学习。起初,父亲不同意,毕竟家里有我这个半个劳力,可以大大减轻母亲的负担,但母亲坚决让我去离家十多里的乡中读书。三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信阳卫校,证明了母亲当初决定的正确性,也体现出了母爱的深情付出。
那些年,好多农活是需要几家农户合作完成的,比如犁地、种麦子,又比如摊场、打场,由于我家人口多、地多,但壮劳力少,母亲老是早早到场,拼着命地干,她经常对我说,和人家干活,要舍得出力,决不能偷懒,让人瞧不起!有一年暑假,天特别热,下午其他人家还躲在家里歇息的时候,母亲就带领我们去烟地干活。父母各把着两陇,他们掰着往前走,我和妹妹负责把掰下来的烟叶往架子车上送。天气太热了,我和妹妹躲在宽大的叶片下玩,他们掰了一个来回,我们还没有干活的动静。父亲火了,怒冲冲说,还没有玩够!母亲擦了一把汗,平静地对我们说:“你奶奶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力是奴才,不使不出来,天热,你们玩一会也可以,但干起来就不要怕出力,干完一陇可以歇一下,但千万不要在陇里歇!”
母亲虽然干起活来不要命,但她脾气好,为人随和,又读过书,明事理,很多乡亲们都愿意和她来往。村里还有几户人家,也是因为供应学生,家贫如洗,房子破破烂烂,也没有盖新的,在村子里显得很寒酸,这些人家的女主人就找母亲诉苦,有的甚至想让孩子辍学,出去打工挣钱。母亲就给他们鼓劲,让他们看长远些。其实那些年,母亲供应我们兄妹上学,也是吃了不少苦,借过不少外债的。父亲心疼母亲,几次想辞去民办教师的差事,像村子里的男人一样,边帮母亲干农活,边做些生意。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她宁肯一个人吃苦,也要让一家人活出个名堂来。后来,父亲靠考试成了第一批转正的公办教师,快退休时,又被评聘为数量极少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乡村中学教师。
母亲的含辛茹苦和顽强努力都逐一得到了回报,如今,我们兄妹四个都事业有成,父母也在安享着自己晚年的幸福时光。有时候和他们唠嗑,常常回忆起母亲那句平静的“千万不要陇里歇”。这句话曾经在我学生时代,作业没有做完,想偷懒出去玩耍时警示过自己;曾经在我中年写作想放弃时提醒过自己。我想延伸一下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概括一下母亲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不轻言放弃。”这就是母亲留给我们最好的家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