氵
■李 玲
“玄林环水载酒过,层楼掩日勾心角。参天古树尚烟雾,乌隐激流尚百舸。”这是古人对凌云台的描写。
凌云台在郾城县城西北17公里处,位于台东和台西两个村中间。凌云台南北长127米,东西宽120米,高出周围地面7米左右。据考证,凌云台属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有斧、锛、刀、铲、凿、镞等,出土的陶器有鬲、豆、瓮等。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荆三林著有《河南郾城凌云台遗址调查附属殷商来源》等,对凌云台新石器时代做了详细描述。
关于凌云台,有许多民间故事,这里笔者仅仅撷取有史料记载的两个故事述说古老的凌云台。
凌云台即指文帝凌云宫。据资料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曹操病死洛阳。10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今临颍繁城回族镇)登上受禅台接受玉玺,即皇帝位,建立魏朝,史称魏文帝。后来,曹丕在距受禅台三十里建造行宫。凌云台由此而得名。
相传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台接受玉玺时,突然有一只凤凰从受禅台后凌空而起,打了一个旋便翩然南翔,曹丕带兵追赶,凤凰落在距受禅台三十里处的一口浅井里。后来凤凰不见了,井口却出现了一块四方形的裂青石,凤凰再次起飞时,竟在平地隆起了一高台,它没能挣脱被压在地下,但是它那隆起的凌云雄姿,却永远留在人间。曹丕望着这异常的吉兆,万分激动,把这个台视为他的发祥地,遂下令建造行宫。此高台就是后来的凌云台。
传说当年,许郡周围以凌云台为中心的广袤地带,出现一系列惊人的异象:野蚕结满树,累累欲坠;桃李压满枝头,势如垒卵;麦穗五个头,籽饱开怀;鹿群伴人生,虚若驯犬;枯树流蜂蜜,平地起凤凰。这就是《受禅表》上说的“甘露九天于木草;野蚕茧于茂树,嘉禾神芝,奇禽灵兽,穷祥吉瑞者,朔月三间;闰七日余见。嘉祥之降,未有若今之盛者也”。
据考古资料记载,凌云宫自黄初元年一月兴建,于黄初四年建成。原宫殿抱坡就势,建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九天玄女,一连三殿,青砖砌墙,檐牙高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前石栏玉柱,两侧各有廊坊,周围建有角楼四座,并且三面环水。我曾经在凌云台小学任教八年,哪个位置是什么殿,那些老教师时常讲给我听。他们说,原来他们上学时,这些房和殿都在,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复存在了,想来甚是遗憾。
南寨门是一个陡坡,下了五十四级台阶,迎面是一个莲花池,恰好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凌云宫北靠乌江(今尧河),南临 隐水(沙河),西北是一面绿水如镜的范波湖。盛夏来临,荷花映月,清风徐徐,使人心旷神怡;仲秋季节,红果满树,层林尽染,景色宜人。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又载:“西晋咸平四年(278年),晋武帝司马炎巡幸至凌云台宴会百官。尚书令卫佯醉卧床者以此。”由此证明凌云台原是一块皇家经常来往的圣地。
凌云台还有一个名字叫“凌云栅”。史载,唐元和九年(814年),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密不发丧,自领军务,因袭父职未遂,故而领兵作乱。在舞阳、叶县一带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并割据蔡州欲称霸。直接威胁到东都洛阳,唐宪宗发兵九万讨伐,数年攻克不下。
中书侍郎平彰事裴度请战,亲督大军驻扎于洄曲镇(今郾城区裴城村),吴元济为抗拒裴度东伐,曾驻军凌云台,并筑大栅于台上,后在裴度的攻打下,吴元济弃栅而逃,进入蔡州,所以凌云台又称“凌云栅”。吴元济逃入蔡州以后,裴度怎样攻打他,这在《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详尽的描述。
凌云台如今只剩一个南寨门,古老的木门有三四寸厚,全部用巴掌大的盖钉固定,又用厚厚的铁皮紧锔,厚重的大门彰显出厚重的历史。凌云台如今已是凌云台小学,大门“吱吱呀呀”的响声,仿佛在向过往的小学生诉说着古老的史诗。
散落在漯河民间的历史遗迹,就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厚重着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