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思盈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通讯员 王学堂
10月27日上午,由漯河市社科联和漯河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走进郾城高中(原商桥高中),邀请知名剧作家、漯河日报社原副刊编辑余飞以《小商河畔走出的民族英雄陈星聚》为题,为广大师生讲述这片土地上走出的民族英雄陈星聚的故事。
小商河畔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岳飞抗金在这里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郾城大捷”,杨再兴陵园就是当年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的捐躯之地。小商桥向北约十余里,就是临颍县台陈镇,是曾经在清晚期担任台北首任知府,并且在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上做出卓越贡献的陈星聚的故乡。
陈星聚其人
余飞长期致力于对陈星聚其人其事的不懈研究。他说,他在2007年之前仅知道临颍有个“陈倌”,但对于“陈倌”是谁,为什么叫“陈倌”,却是一无所知。真正知道“陈倌”,应该感谢漯河市委台办主任刘铁。大概是在2007年的春天,刘主任找到余飞,说咱们这里的陈星聚曾经是台北开府的首任知府,而且在抗击法国侵略台湾、在台湾被称作“西仔反”的战役中毁家纾难保卫台北,应该是漯河历史上能称为民族英雄的第一人;而陈星聚在他的老家临颍县台陈村就被称为“陈倌”。从此,余飞对陈星聚及其事迹的研究与创作就一发不可收拾。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陈星聚中了已酋科举人。这年他32岁,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但必须要等到三年之后。这段时间,他一方面复习备考,一方面收到了柏宁岗紫云书院的邀请,请他去做书院的山长,他欣然应允。然而,就在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信心满满等待命运向他招手的时候,捻军的残部却如一股飓风般从皖西刮向了豫东,一时间河南中东部完全陷入了抵抗“捻子”的备战之中。这就让当时既做“山长”又做着备考准备的陈星聚坐不住了,他辞别了书院,回到了家乡,亲自出面把村里的青壮组织了起来,仿效当时最为时髦的曾国藩、左宗棠等拉起了一支民兵队伍,并意外地有了军功。这样一来,没有经过会试的陈星聚颇为意外的就有了品级,更让他意外的是在三年后他竟被补了实缺,被派到福建沿海正儿八经做起了县太爷,而且这一干就是辗转五个县、八年之久。在清晚期,陈星聚被誉为“纯儒循吏”。
陈星聚在沿海
同治三年(1864),朝廷选授陈星聚为县令,首任为福建顺昌县。当时顺昌匪盗猖獗,兵痞凶顽,土豪横暴,百姓深受其苦。陈星聚到任伊始,便召集吏胥乡老宣示法度,实施训规。民国二十五年重修的《顺昌县志》卷15“职官·知县”一节,对陈星聚的政声有简略的记载,曰:“陈星聚,道光己酉举人,河南人,同治三年任,兴利除弊,政绩颇多。”陈星聚在顺昌的作为,深为一贯做事雷厉风行的左宗棠所称赞,并向有司推荐,交军机处记名升用。之后,陈星聚又分别任过闽县、建安(今建瓯)、仙游、古田等地知县。陈星聚在沿海做县令时,为了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曾亲自作了一首“八戒十劝歌”,在他所管辖的地面上广泛传唱。
陈星聚在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最早的记载应在三国时期,之后的历朝历代政府都对台湾进行管辖、治理和开发。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收复台湾,将其隶属福建省。第二年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随着台湾的开发,光绪元年(1875),又增设台北府,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台北府的开府是在光绪三年(1877)。当年和第二年,清廷任命向熹、林达泉为知府,但向熹并未到任,林达泉时试署台北,且没有到任就病死家中,真正到任台北知府就是光绪五年(1879)初任命的陈星聚,故史称陈星聚为台北首任知府。
陈星聚生命最后的十三年是在台湾度过的。在台湾的十三年里,不管是在同知任上还是在知府任上,陈星聚都是秉承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视台湾万千生民为亲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政府对台湾同胞的关怀广为传播,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做实事,一是剿灭匪患,治理水灾;二是废除了埋葬税;三是建台北城;四是保卫台北,受到了台北老百姓的真心拥戴。后来,由于积劳成疾,加之背上毒疽发作,心情忧郁,陈星聚从此一卧不起。光绪十一年(1885)夏,陈星聚病势加重而逝,终年69岁。
陈星聚精神
余飞说:“自同治十年跨海登岛,再到建设台北,直至毁家纾难,保卫台北,在这短短的十三年里,他的身上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了多少能让台北、台湾乃至全国人民吟哦至今的悲壮,以我目前的笔力,想去全面地展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但是,我仍然被他只身犯险说动山胞,从而得到山胞支持而治理为害多年的大甲溪水患而感动;我仍然被他智设‘釜底抽薪’之计,一举歼灭大科坎吴阿来匪帮,还台北人民一个朗朗乾坤而感动;我仍然为他为他人所不为,毅然废除让台北人民苦不堪言的“埋葬税”而感动。当然,最令我肃然起敬的还是他在法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不顾自己已年近古稀,拖着病躯毅然走上城头要与敌人做殊死的搏杀,而其家中女眷也义无反顾围坐院内井台,做出了‘城破,即殉国’的与国、与家、与亲人、与台湾的悲怆诀别之举。”
从认识陈星聚到着手创作以陈星聚为原型的系列文艺作品,余飞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余飞说,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数千年屹立不倒,是因为我们身上秉承着历代先贤所秉持的家国情怀,是因为我们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不屈于任何外来侵略的英雄主义精神,而这样的英雄主义精神恰恰需要我们在今天重拾,所以,他就想用自己手中的笔,多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来,让英雄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余飞老师倾情讲解。
同学们认真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