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产经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

吕学军:扶贫要“输血” 更要“造血”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从上百户贫困户减少到如今的9户,3年时间发生如此巨变,临颍县大郭镇社西村到底经历了什么?带着疑问,日前,记者走进社西村一探究竟。

推开村民江开蕊家的大门,忙碌了一上午的她正为孩子准备午饭。白菜炒豆腐、番茄炒鸡蛋,不一会儿,香喷喷的午饭就上桌了。虽然只是简单的两道菜,但是对江开蕊来说已是莫大的幸福。

江开蕊告诉记者,自己多年前便患有尿毒症,一家三口因此深陷贫困,直到村里开展扶贫工作才有转机。“生病的时候,村支书跑上跑下帮我多报销点钱,这病到2016年年底才稳住。”江开蕊说,“村支书看我身体没啥大碍,就帮我安排了现在的工作,在镇农办录入信息,每月能有2000多块钱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孩子。”

丈夫在外打工,夫妻两人都有稳定收入,江开蕊一家已经走出阴霾,于2018年年初脱贫。而她最感谢的人就是村支书吕学军,没有他的默默付出,便没有如今的幸福生活。

和江开蕊家的情况类似,贫困户陈爱荣也是因病致贫。2016年,丈夫因癌症离世。祸不单行,2017年,陈爱荣因脑瘤入院,花费20多万元。突如其来的两场大病几乎摧毁了这个家庭。幸运的是,他们还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村领导班子落实扶贫政策,提高报销比率。陈爱荣病愈出院后,一直照顾她的儿子、儿媳才能腾出手打工。随后,村支书吕学军联系了郑州、许昌的两家企业,让两人外出打工。采访中,提起吕学军,陈爱荣激动不已,握住记者的手连说数句谢谢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当天,记者共走访10余户已经脱贫或者正在脱贫的村民。从他们的口中,记者得知吕学军与临颍县多家企业对接,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达到脱贫目的。

结束对贫困户的采访,记者终于见到了社西村脱贫路上的带头人吕学军。他表示,扶贫如果只是一昧的给钱,暂时会让贫困户脱离苦海,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脱贫既靠政府也靠自己。”吕学军说。

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如此,从“造血”到“输血”的转变,正让幸福的阳光照进社西村每一个贫困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