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江书法作品
■文/本报记者 左素莉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进入11月,深秋的清韵随风凋落,初冬的意味写满枝头;世界,如同一幅简约疏萧的写意画、一首意象繁复的朦胧诗。
矗立在冬日里的许南阁祠,更显得典雅肃穆。步上台阶,“许南阁祠”几个大字赫然在目。享堂正中摆放着许慎塑像,四周的展柜内,陈列着许慎的生平事迹、不同版本的《说文解字》以及历代许学研究专著。站在这位汉学宗师享堂里,让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许南阁祠院内设有《说文解字》碑林,282块碑上书写着《说文解字》的全部内容,字体匀称严谨,结构方正,遒劲俊逸,为许南阁祠增添了浓郁的汉字文化气息。这些碑文的书写者,是我市书法家潘清江。
一
潘清江从小生活在沙河边,清澈的沙河水赋予他灵慧的心智、质朴的品性,无论他走多么远,沙河水都在他的心底涓涓流淌。他的工作室名为“三水堂”,他则自称三水堂主。取名“三水堂”的原因,一是他爱沙河、爱家乡;二是他的名字三个字都带水。
潘清江从小喜欢书法,看到写得好的字就看许久。从上小学起,他一有空就临写语文课本上的楷体字,用树枝、砖头块、粉笔头在地上写。捡到一张废报纸、一个旧香烟盒他就如获至宝,上面写满了他临写的楷体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写的字便像模像样了,经常受到老师表扬,把他写的字贴在教室里让其他学生临摹,班上出黑板报也由他负责。高年级的老师把他的大字本拿到班里让学生欣赏品评,汲取所长。他成了学校的“小小书法家”。
潘清江十几岁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由于字写得好,各派都找他用毛笔抄写大字报,他虽不理解内容却乐意为之,因为有那么多笔墨纸张供他免费使用,他把写大字报当成练字,白天写、晚上写,坐着写、站着写,书法技艺日益精进。很多人看大字报,不是看内容,而是在看他写的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因为写一手好字,他被招到乡文化站,后又调到郾城县文化馆。
虽然工作繁忙,潘清江的练字热情却没有消减,每天晚上坚持练习两个钟头书法。夏季,屋内闷热异常,开电扇又写不成字,他就光着脊梁全神贯注地临帖,汗水滴落在纸张上。为了把一个字写得更传神,他写数十遍甚至数百遍。有时被蚊虫叮咬奇痒难忍,他就用凉水冲洗一下,或者用香花叶擦一擦,若实在难以忍受,就坐在挂着蚊帐的床上读帖,觅寻不同书体的共性与个性,探研书法大家运笔的独到之处,有时盯着一个字能盯上十几分钟,悟到书艺特点,他即刻用诗歌形式记录下来,并运用到实践中,终日在书法的翰海里纵情畅游。
1986年,潘清江到省书法函授院创办的书法班学习书法,学了三年,师从时任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王澄。在书法班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著名书法家张海、李刚田、周俊杰、宋华平,得到了很多指导和帮助。他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班结业大赛中获一等奖。1988年,他的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1990年,他就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1993年,他担任叔重书画院院长,致力于培养书法人才,弘扬书法艺术。
潘清江主攻楷书、行书、隶书,也兼修篆书、草书、甲骨文。潘清江的书法师古不泥、博采众家,用笔凝练精到,章法规整有序;线条丰润饱满且刚柔相济,富有很强的韵律感;点画递相辉映顿挫有致,回锋转笔奔放自如,韵态卓越中蕴涵着极为流畅的美感;意境深邃高远,内涵丰富宽广,实现了景致与情怀、传统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同时,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折射出一个书法家不凡的艺术品位和远大志向。
二
2000年,郾城县政府为了让先贤留下的厚重文化遗产泽被后世、辉映千古,决定在许南阁祠中建造《说文解字》碑林,把书写碑文的任务交给了潘清江。潘清江说:“我当时感到压力特别大。一是小篆体从未写过;二是刻碑要传世,不能有丝毫的应付;三是历时太长,期间要把所有精力都用到书写碑文上,会非常辛苦。但是想到此项工作意义重大,就愉快地接受了。”
接受任务后,潘清江阅读了大量碑帖书籍,认真研究了小篆体的各种书写方法,从用笔、结构到章法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待熟练掌握各种笔法后,2000年12月,他开始正式投入碑文书写工作。面对成群结队的求字人,潘清江选择闭门谢客,静心书写碑文。他按照藤花榭藏版逐字书写,待解之字为篆书,释文为楷书。起初,他在宣纸上写,再由石匠过到石碑上,后来发现,这样多了一道工序,又容易使字迹走样、失真。于是,潘清江直接在石碑上打格、书写。由于长期一个姿势久坐,他的腰椎间盘病复发、右脚趾骨骨折,他经过简单治疗后坚持工作,直至完成书写任务。期间,省、市专家学者多次到书写现场指导,给予潘清江很高的评价。一部《说文解字》,再加上前言、后序,约16万多字,书写在282块石碑上,每块石碑长1.66米、宽0.66米。历时28个月,2003年3月28日书写完毕。郾城县领导从巩义请来祖辈从事石刻的韩洲现父子5人,刻碑完成后,立于许南阁祠院中,是全国唯一一套记录整部《说文解字》的写刻作品。
一位许学专家看过碑林后说:“潘清江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历时两年多,把书写碑文当成神圣的事业来完成,是可敬可赞的!这些碑林字字珠玑,展示《说文解字》的全貌,为许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
在习练书法的同时,潘清江还有一个爱好是写诗。他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习书感悟、人生感怀等。诗书相融,让潘清江拥有一个墨香、书香萦绕的特别人生。
潘清江在《学书感言》中写道:“农家长就痴情汉,有幸结交翰墨缘。”记述他与书法的深厚缘分。在《临池感言》中写道:“搜碑选帖苦精研,日夜临摹似悟禅。艺道从来无捷径,归真字外得真诠。”写出了他的习书心得,要勤奋临帖,日日苦练,方能步入书法创作的新境界。潘清江在《学书有感》中写道:“我书师法晋唐风,最爱张癫与素翁。”潘清江心中的“圣人”是古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和怀素,他的书风既沉稳爽健,又飘逸华丽。他追古风,但绝不盲从,致力于开创独特风格,在《习楷有感》中写道:“魏晋书法有柔刚,各有千秋各有长。步逐前贤出新意,别开生面我独狂。”有崇拜者特别喜欢潘清江的楷书,问他临的谁的贴,潘清江幽默而又自豪地说:“全国都找不到,只有我这有,我把唐楷、魏楷、隶书特点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我自己的楷书风格。”
他写了20首诗点评当代、古代书法家。他认为毛泽东的书法“一代伟人毛泽东,书追旭素似龙腾”。他认为郭沫若的书法“雄强朴茂多恣肆,不泥绳规唱大风”。他认为徐生翁的书法“生翁艺湛越前人,妙趣横生笔出新”。他认为潘天寿的书法“淡雅清新千百态,书融众妙素宣中”。他认为钟繇的书法“刚柔相济多丰润,博大精深楷至尊”。他认为苏东坡的书法“无穷磨痕天然趣,老笔纵横启后人”。他认为王铎的书法“嵩樵大器不须夸,跌宕纵横气自华”。
四
潘清江2005年担任郾城区文联副主席,2010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忙碌大半辈子的他本应把时间用于休闲,却下决心不虚度余生的分分秒秒,为书法事业再做一些贡献。他每天坚持临写书法,疾行在书法艺术的大道上。他在工作室临摹已瑛碑忘记了吃午饭,直到友人来访才发觉已快到黄昏;他临摹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直至早晨街上传来“卖豆腐”的吆喝声。
今年62岁的潘清江谈到学书经验时说:“有天赋还需勤奋,多临帖,老老实实临,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就能写出名堂。除了临帖,还要读书法理论、书法美学,多与名家交流,多看大型展览。”虽然已经退休,哪里举办大型书法篆刻展,潘清江一定要赶过去看,他去过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城市看展览。他说:“大型展览展出的都是当代大家的力作,代表当代书法创作最高水平,一定要看,看笔法、看结体变化等,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能快速提升书法创作水平。”
退休后,潘清江写了这样一首诗;“坎坷人生六十秋,霜花两鬓半侵头。光阴似箭催人老,岁月如梭逝水流。墨海放舟追远梦,书斋纵笔尽忘休。千磨百折精诚在,月砚耕耘做老牛。”
潘清江说:“书法艺术是一座高峰,我穷极一生都要不断攀登。”相信挚爱书法、执著于书法的潘清江,笔端会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花朵,生命会放射出更为动人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