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为把宪法知识讲活,让宪法精神入心,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用群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普法,充分激发群众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自觉,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迈上新台阶。
加强阵地建设
使宪法宣传处处可见
漯河因水得名、依水而兴,沙澧河风景区是我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当漫步在沙澧河风景区太行山桥西段,会看到一座主题鲜明、风格别致的公园,这就是占地3.6公顷的“沙澧法苑”。
为了使宪法法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市加强法治阵地、法治文化建设,让法治宣传有形、有效。今年,结合宪法修正案的公布实行,市普法办对“沙澧法苑”进行修缮,在“宪法誓词墙”上嵌入新修订的宪法宣誓誓词。完善“宪法故事橱窗”,选取中外古今的法治事件、趣闻,延伸市民对法治历史的认识。设置“宪法年鉴史”,以中式镂空屏风设计,展现重要时间节点的法治进程,让群众在休闲观赏之际,增长法律知识,提高宪法意识。
走进各市直机关,宪法学习宣传阵地同样成为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的一道独特风景。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农业局、市人防办等单位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橱窗以及微信工作群、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推送宪法知识,让广大干部职工随时随处学法;企事业单位立足职能整合资源,将宪法法律宣传融入业务工作;市中心医院在就诊走廊、康复花园设置宪法宣传板面;公交车、出租车利用移动电视屏滚动播放宪法标语。通过在机关单位、公园、广场、景区、银行、车站、市场等人群集中场所植入宪法元素,全市宪法宣传呈现全方位、多形式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宪法宣传处处可见、处处可学的效果。
开展文艺宣传
把宪法精神融入百姓生活
日前,为了迎接“12·4”国家宪法日,市爱心艺术团在郾城区昆仑社区活动室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团长连英说:“很多群众认为宪法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为了让大家直观地认识宪法是根本法,是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保证,是我们老百姓幸福生活的保证,我们就用戏曲联唱的方式,排练节目《新宪法就是好》。”艺术团成员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进行改编,加入宪法修订背景、意义和修改内容,宪法修正案“变身”戏曲联唱后,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排练现场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观看。
像这样的艺术团队及文艺节目,其他县区也有很多。召陵区较成规模的艺术团队有三个,区普法办充分利用法治文艺队,编排宪法宣传小品、快板、戏曲等节目,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临颍县、源汇区邀请当地艺术团队编排节目,在广场以及社区花园、农村文化广场等地进行演出;舞阳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阳农民画为载体,组织农民画家创作了一批以宪法为主题的作品,并在市博物馆、市文化馆举办作品展览,增强了宪法学习宣传的吸引力。
为丰富宣传载体,我市加强宪法宣传产品研发,制作宪法手套、宪法口罩、宪法围裙、宪法临时停车牌等,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把宪法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拓展网络空间
用“鼠标”“指尖”学宪法
点入“法治漯河”微信公众号,各级各部门学习宪法的动态信息映入眼帘;打开“法治漯河”手机报,“一分钟学宪法”让大家原文逐条学;进入召陵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宪法学习宣传教育专栏”跃然而出……我市主动适应以自媒体、融媒体为代表的线上宣传阵地,运用好“两微一端”,引领宪法学习宣传进网络,使群众“鼠标”动一动、“指尖”点一点,便能进入宪法知识网络课堂。
为拓展学习渠道,今年市普法办依托“法治漯河”微信平台开展宪法知识有奖竞答活动,网友随机测试10道宪法知识题,可进行打榜排名和抽奖。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网友欢迎,短短一个月时间,吸引14.7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微信粉丝量和点击量直线上升,全社会学习宣传宪法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郾城区司法局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搭建起由村、镇、区三级共200多个微信群组成的“微信塔群”,定期推送宪法法律知识,接受法律咨询。目前,该塔群人数已有5000余人,推送宪法法律知识400余条。召陵区司法局主动与区委、区政府结合,在召陵区人民政府官网嵌入宪法学习专栏,此外还利用“许慎故里召陵普法”微信平台开设“宪法微课堂”栏目,方便网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宪法。
宪法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我市将以宪法学习宣传实施为契机,强化举措,创新方式,进一步做好宪法元素与法治文化有形、无形阵地的有机融合,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文/图 许 乐 孙悦铭
宪法文艺宣传队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