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俊霞
通讯员 李晓光
今年下半年,漯河连续4个月有6人登上“中国好人榜”,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
如今,提起37年义务照顾两位孤寡老人的李桂英、胡书现夫妇,倾情奉母诠释人间大爱的黄青华、张五红夫妇,29年坚守临床一线的好医生刘东亮,坚守大医道的小村医郑玉海这些好人,很多市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为他们点赞,他们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
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我市以打造“好人之城”品牌为抓手,开启好人选树新模式,开展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实现身边好人推荐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突破,“推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打造绿色通道
建立评议机制
今年,为进一步营造人人关注身边好人、人人争做“漯河好人”的社会氛围,我市进一步打造发掘好人的绿色通道,建立好人推荐的高效机制,构建宣传好人、产生好人的良性循环机制,让更多的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向“台前”。
为此,市文明办积极开展向各县区、各单位、各社会团体征集“漯河好人”先进典型活动,建立“漯河好人”储备库,为选树“漯河好人”、推荐“漯河好人”奠定坚实的基础。活动坚持海选直推的办法,从普通群众中发掘道德楷模,发挥身边好人可亲、可信、可学的影响力,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为了提高身边好人线索推荐的数量和质量,市文明办积极发动社区居民、志愿团队、党政机关及在校老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社会群体参与推荐和点评,使大家在推荐好人线索和点赞评议的过程中学习好人,实现身边好人线索和点赞评议数量的突破。
我市还实施激励机制,对推荐身边好人线索工作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电话卡、公交卡、旅游年卡等物质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县区和单位下达督办通知,督促其在好人线索推荐工作上进行整改。市文明办还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各县区、各单位开展身边好人线索推荐培训活动。
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我市好人线索数量由全省末位攀升到全省前列,“中国好人榜”漯河候选人点赞量稳居全省前三名,有效破解了漯河身边好人推荐工作基础薄弱的瓶颈,形成了发现、推荐、评议好人的良性循环,身边好人推荐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宣讲好人故事
构建长效机制
漫步在漯河的广场、游园,随处可见不同层级评出的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的照片和事迹介绍,他们的故事也深深感染着更多的人孝老爱亲、爱岗敬业、乐善好施、见义勇为。
为提升“漯河好人”的影响力、知晓度,我市建立了宣传“漯河好人”的科学机制,除在公共场所悬挂宣传他们的照片外,还开展了“讲好人故事”微电影、微视频、摄影图片、文艺节目征集评比活动,用身边的好人故事展现“漯河好人”的光辉形象,展示现代漯河人的风采,向社会传递温暖、播洒大爱。
市文明办还积极挖掘宣传“漯河好人”的资源,向中国文明网投送根据中国好人事迹改编的文艺节目、故事专题片和微电影作品,为不断推送“漯河好人”登上“中国好人榜”取得了可观的宣传指数加分。
我市还开展了为“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送喜报活动,让好人的美名传遍他们的家乡;举办上榜中国好人新闻发布会,通过各类媒体为好人欢呼、为“创文”助威、为漯河添彩;对于事迹特别突出的好人,组织专业机构为好人拍摄宣传教育专题片或者微电影,根据好人事迹创作文艺节目,举办好人事迹宣讲活动等,让好人的美名传遍沙澧大地,积极营造“漯河好人”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
礼遇身边好人
完善褒奖机制
我市将“身边好人”评选奖励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坚持从精神鼓励、物质援助、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