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老屋与新房


■邢德安

虽然新房子已经盖起好几年了,但我还是住在原来的老屋里,不愿离开。那一砖一瓦都浸透了我的汗水,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千千情结。

1980年,我和兄长分家另过,由于家底薄,我们夫妻和两个孩子跟着母亲住在两间低矮的草屋里。说是两间屋子,其实总面积也不过二十多平方米,除去两张床和杂物所占的地方以外,屋里基本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厨房是在院里搭的一个草棚子,四面透风,后来也被一场意外的火灾烧掉了。没有住过草房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住草房的滋味,犹如白天不知夜的黑。住草房最怕刮大风,每年都要不停地修房子,就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的那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阵狂风刮过,屋顶便如开了个大天窗。其次,草屋还怕鸡子和鸟类的抓挠,往往前边刚修好,后边就被毁得面目全非了。每逢这种情景,我便不免心生感叹,何时才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呢?

那时,改革开放伊始,农村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摆脱了原来生产队旧的生产模式的束缚,夜以继日地在承包田里劳作。一年下来,比在生产队收入的粮也多了,钱也多了。到1990年前后,全村上下大部分农户都把原来破旧低矮的房子翻修了一遍,我们也扒了那两间草房,盖了三间红瓦蓝砖的新瓦房。当时我想,农民图什么?不就是图个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吗?如今吃的不发愁了,又住上了新瓦房,这日子比过去强多了,还想啥呢?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又想错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只在自己那几亩地里打圈圈,而是纷纷走出家门,走向各个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创造财富的地方,把挣来的钱用于改变生活条件上。渐渐地,村子的面貌又发生了改变。原来那些旧房子像割韭菜一样,由草房变瓦房、瓦房变平房、平房变楼房,谁也没有留意是何年何月,满村风格各异的两层、三层小楼已经比比皆是了。与邻居们新建的楼房相比,我们家的三间红瓦房已经显得有些不协调了,有多少次想把它拆掉重建,都思量再三,于心不忍。我觉得它还很结实,再住上个十年八年也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不想拆掉倾注了我太多感情亲手盖起的老房子。直到2012年以后,我才在儿子们的劝说下又建起了一座新房子,而这所老屋也保留了下来。孩子们说,现在毕竟不是从前了,艰苦朴素的良好传统不能丢,但我们也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先的生活水平上,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改变,而不是丰碑。仔细想想,他们说的有道理。当初,我们五口人挤在两间破草屋里是出于无奈,换成三间瓦房后,虽然说比以前好多了,但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空间依然拥挤。如今,我们十口之家若再挤在那三间房子里,与这个时代也格格不入呀。

改革开放40年,党和政府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崭新的房子,客厅、卧室、卫生间、书房宽畅明亮,通透大方,一点不比城市差。虽然我仍住在老屋里,但纯属恋旧,就让老屋作为改革开放巨变的见证吧!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