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军亚
通讯员 张 莉
他是患者们眼中细致耐心的好大夫,每天的清晨,他的卫生所门前,就停满了前来看病的患者的三轮车;他也是村民们心中值得信赖的人民调解员,每天傍晚,他的个人调解室,不时有人前来诉说着纠纷……他就是召陵区邓襄镇的“五老”调解员郑玉海。
“我做调解员,纯属偶然。”郑玉海回忆着自己与人民调解结缘的过往,非常平静但同时又充满信心地说,“不过既然做了人民调解员,那就要把它做好,对得起这个响亮的名字,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自掏腰包
筹建个人调解室
调解室、远程法律诊所、法律顾问工作室……走进郑玉海个人调解室,健全的科室设置和完善的功能布局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墙上的这些宣传版面是区司法局制作的,房屋装修、办公桌椅、电脑等设施设备都是我个人投资的,投资了大概5万多元,不为别的,就因为我是一名人民调解员。”郑玉海动情地说。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他还在诊所二楼精心布置了5间人民调解功能室,主动联系村干部、热心公益的老党员和群众组成了5人民调小组,又在区司法局的支持下组建了法律服务律师团队,实现了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视频对接。如今,他这里不仅是调解室,也是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完美地实现了区、镇、村三级调解联动。
耐心细致
化解邻里纠纷
一个想盖三层小洋房,一个因为遮挡光线不让盖,并且房屋不能建屋檐,地基打下几个月就这样硬生生地耗着。本是前后邻居,又是远房亲戚,却因为盖房子闹得极度不愉快,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
双方各不相让,多次调解无果的情况下,村干部想起了郑玉海。中午时分,忙完诊所的病人后,郑玉海先后走进双方家中,仔细聆听他们各自的缘由,认真寻找矛盾的根源。“遮挡阳光、房屋滴水没留够、出水管无故被挖……”“长年在外打工不在家,挣了钱想在家盖个房。你不让我盖房,那你也别想占用我的房屋滴水去粉刷你们家的房子……”在详细了解双方的态度后,郑玉海从理出发,从情入手,在法的基础上,寻找调解的突破口,让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看待问题,持续近3个小时的调解与劝说后,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历时几个月的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这样的纠纷,郑玉海已经成功化解多次了。长期的调解,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形成了五步工作法。
“首先使双方冷静下来,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第二要认真听取双方的诉说,并且走访调查研究,争取公平公正解决纠纷;第三是要及时向上级领导及部门汇报,及时向律师咨询,争得各方支持;第四要做好文书书写、资料存档工作;第五要做好回访工作,使矛盾进一步得到和解。”谈到调解的经验,郑玉海娓娓道来。
有理有据
普法入脑入心
9月21日上午,郑玉海的调解室人头攒动,不时还响起阵阵掌声,原来是法律大讲堂开讲了。区司法局邀请汇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崔付中围绕“民事纠纷”这一主题,为沱南和沱北村的村干部以及沱南村调解员约30余人送去了一场详细生动的法律知识讲座。像这样的法律大讲堂,今年以来在郑玉海的调解室已经开展了3期,受教育群众200余人。
“现在的调解不仅仅是要说情讲道理,还得用法律让大家心服口服,自己不学好法律法规咋给别人调解?”郑玉海说,积极配合区司法局开展这样比较专业的普法宣传很重要,能促进自己和村民法律意识的提升,也更有利于自己调解工作的开展。
“做好矛盾调解工作,既要当好调解员,做和事佬,又要当好宣传员,做好普法工作。”郑玉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调解的过程中,郑玉海也不忘进行普法宣传。在兄弟互不赡养老人、喝酒互殴致双方轻伤、干部换届选举遗留问题、邻里建房引起的纠纷等事件中,他进行具体的析法明理和思想疏导,达到“调解一案 教育一片”的效果。
“郑医生不仅医德高,化解邻里纠纷矛盾方法也多,村里谁有病了会找他,邻里有矛盾需要化解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他。”“玉海哥是感动漯河十大人物,现在又入选‘中国好人榜’,我们都很信任他。”……谈到郑玉海,采访中,不少村民都表示,让他帮我们进行调解,就是一个字——中!